新闻中心- 医院新闻- 薪火相传70年(2)——烽烟在耳 岁月情深

薪火相传70年(2)——烽烟在耳 岁月情深

2019-07-01 阅读量:770 作者: 作者科室: 编辑: 编辑科室:

     

烽烟在耳 岁月情深—寻访新四军女战士凤玉华

      拜访凤玉华老人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落座后,我们一边翻看她收藏的老照片,一边聊起那些难忘的烽火岁月。


      安徽省无为县凤家坳是一个只有30余户人家的小村庄,凤玉华就出生在村里一户贫穷的农家,因在家中排行老四,大家都叫她“小老四”,5岁那年,由于家里实在困难,又逢家乡遭遇旱灾,她被卖给一户魏姓人家做童养媳,她的童年在饥寒交迫和思念父母中艰难度过。


      生活的艰辛并未压垮凤玉华,1945年初春,从乡亲口中得知新四军部队途经村子,16岁的她光着脚,涉水越岭50多里路,来到无为县东王家村新四军驻地要求加入部队,从此“小老四”成了一名勤务员。说起当年从军的岁月,凤老又一次流下激动的眼泪:“是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一生感念党的恩情!”凤老还说:“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当时部队的教导员看我没有名字,就帮我取名“玉华”,我的名字源于革命岁月,我一辈子都很珍惜!”


      从此,年轻的凤玉华在党和部队的带领下,先后被分配到新四军七师后方三分所、华东野战军七纵队卫生部担任勤务员、卫生员,先后参加了涟水、孟良崮、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1949年,她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问及她在部队记忆最深刻的事情时,凤老说:别上新四军臂章的那一刻,她兴奋得整晚上都没有睡着。还有特别让她记忆犹新的是,一天,她正在王家村驻地处理一些伤员,突然敌军进行偷袭,情况十分危急,凤玉华将一些伤员乔装成村民,分散到村子里和山沟的树林中隐藏起来,使得伤员们成功脱险。


1.jpg

     凤玉华(左一)与战友


2.jpg

   3.jpg   

      在抗战的那些岁月里,平日没有伤病员的时候,部队的文化教员会教凤玉华和其他小战士认字和算术,当时物资紧张,大家就用石块在地上划字,学习的劲头可足了。凤老说:“解放后,结合当时的医护经验和打下的文化基础,我积极参加文化班学习,1958年,我又抛下出生才9个月的女儿,到浙江医科大学医疗专业学习,当时我已经29岁,算是大龄青年。那时学校强调“又红又专”,我是党员又是部队来的,老师要求我必须学好,作出榜样,我克服困难,苦学苦读,这些也为我后来致力于临床工作打下了基础。”


4.jpg

      相濡以沫的革命伉俪


      三年后,凤玉华来到绍兴第一医院内儿科工作(当时儿科附设在内科),在二十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凤玉华从一名儿科医师到副主任医师,到儿内科主任,她始终坚持学习业务知识,热心为广大患儿服务,还积极向医院建议并筹建了新生儿室,得到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的好评,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凤老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医疗卫生比较落后,医院当时条件也很艰苦,当年的设备,现在看起来有些土,却是当时医院能给患者最好的医疗环境,环境虽然不时髦,但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5.jpg

 6.jpg     

      见到凤老时,她穿着朴素的蓝布衬衣,亲切和蔼,就像一位邻家奶奶,但倔强的语气依然能听出战争对老人的磨炼。回忆曾经的岁月,从小时候一直到解放后,虽然言语不多,但通过老人一次次落泪,我们感受到她对岁月的深情。凤老说:“在部队的日子里,女兵们训练强度丝毫不比男兵差,打靶、爬行、夜行军,女兵很勇敢、很无畏,有的经历了很多战役,大部分牺牲了。我很想念当时教我识字的文化教员范爱华、入党介绍人张燕翠,还有我的战友胡杏如,你们在哪里?”


      从青春到耄耋,年逾九旬的凤玉华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但她始终立场坚定,紧紧跟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脚步,对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一直不变。如今,老人患上了高血压、胃病等各种疾病,前几年还动过一次大手术,但她依然乐观面对,除了喜欢看书、看报、锻炼外,每月退休支部的组织生活会,她一定不会落下。她反复说:“我感谢中国共产党给了我新生命!我曾经贫穷的家乡也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一生感念党的恩情!我们不应该忘记在战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希望年轻一代继承光荣传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开拓创新,为卫生事业多做贡献,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


7.jpg


作者:潘春晔(离退休管理办公室)

审核:王佳(院办)

责编:王佳(院办)

投稿信箱:323432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