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漫漫其修远,
上下求索终无悔。
他们的青春挥洒在诊室、病房的忙碌中,挥洒在无影灯下、急诊室中抢救每一个生命时,挥洒在一个个与同事奋战的夜班里,更挥洒在一天天、一年年的辛勤工作中……
沙振球,绍兴第一批医学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绍兴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创始人,全省第一批主任医师。先后荣获浙江省内科学会贡献奖、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分会“荣誉会员”,绍兴市优秀专门人才等荣誉称号,曾任浙江省人大代表、市政协常委,历任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分会副主任、省医学会内科学会与省心血管病学会委员、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委等,是绍兴市九三学社主要创建人之一。
沙老回忆,他的家乡在江苏省东南部的一个小镇,家里兄弟姐妹8人,作为家中长子,自幼父母就培养他独立自主的精神,“因父亲身体不是很好,治病救人是我从小的梦想,希望可以通过学医帮助到更多的人”沙老说,“高中快毕业时,我买到一本大学升学指导,当时高考志愿分为工科、理科、文科三大类,我因为一直想成为一名医生,所有志愿都填了医学院校,最终,我以优异的成绩被第一志愿浙江医学院录取(毕业时学校更名为浙江医科大学),1960年被分配到绍兴市人民医院从事临床工作。”
上世纪六十年代,建国十多年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医疗人才紧缺,所有的医生都在连轴转,几乎没有休息日。沙老回忆,当时,他出门诊经常是从早上一直忙到晚上,周六、周日照常上班,经常是晚上吃完饭,又返回病房工作,很多时候是24小时在岗。正是这近乎疯狂的工作中,沙振球很快成为了业务骨干。1962年,上虞崧夏、沥海等地爆发“霍乱”疫情,为当时全国最严重的霍乱区之一。年轻的沙振球临危受命,来到防疫一线,没有专门的传染病医院,病人就在工厂里打地铺,缺医少药是常态,连葡萄糖盐水都缺。沙振球和同事蹲守在医疗点,日夜诊疗,长达数月,疫情最终得到控制。在与基层百姓的亲密接触中,沙振球练就了一口地道的绍兴方言,他常说,对医生来说,与患者的沟通很重要。
七八十年代的中国,许多领域的研究都还是一片空白,更遑论与国际接轨,然而,沙振球却把眼光放得很远,因为他心里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问号——这种病真的无药可救了吗?能不能找到更好的办法,让病人花较少的钱把病看好?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沙振球把方向逐渐转向了心脑血管领域,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泡医院图书室,那里有大量的英文医疗文献吸引着他。1977年,他率先引入了国外使用的心得安试验,加以改进后用于临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今40多年过去了,这一方法对鉴别器质性与功能性ST-T变化的病人仍有实用价值,可免除部分病人过度使用冠脉造影等创伤性检查。1981年,他率先从国外引进小剂量氯丙嗪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取得显著效果,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家级期刊《中华内科》杂志,此后,这一方法被省内各大医院广泛采用。业界评价,沙振球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善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真正解决患者的问题。
作为绍兴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学科创建人,他在全省率先成立心内科监护病房,完成全省首例ICD安装。任绍兴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期间,他分管的教学工作多次被评为浙江医科大学优秀教学医院,为医院创建三级甲、乙等医院作出重要贡献。1993年他被聘为浙江医科大学首批兼职内科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说起自己带出来的学生,沙老非常自豪:“我桃李满天下,他们现在都很优秀……”耄耋之年他仍不忘医者初心,多次提出三个回归----让医生回归人文、回归临床、回归基本功。退休后,沙老仍担任医院专家组组长,每周出两天专家门诊,慕名而来的病人络绎不绝。2013年,沙振球从绍兴市人民医院退休,2014起任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特聘教授、特聘专家。沙老说:“当了一辈子医生,只有面对病人,并竭尽所能去帮助他们时,我才会觉得安心。”
今年医师节,他荣获绍兴市“医师终身荣誉”称号。在颁奖会上,沙老说:“我老家是江苏南通,但我在绍兴工作、生活了近60年,绍兴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对绍兴以及培育我成长的人民医院有着深厚的感情,我热爱医学事业,我愿在有生之年继续为健康绍兴作出贡献!”
作者:潘春晔(离退休管理办公室)
审核:丁凯
责编:丁凯
投稿信箱:323432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