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医院新闻- 我院一基础研究获重要成果

我院一基础研究获重要成果

2020-04-27 阅读量:815 作者: 作者科室: 编辑: 编辑科室:

      最新一期的微信截图_20200427150749.png微信截图_20200427150758.png两本杂志上同时发表了我院2项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基础研究成果,这是心内科科研团队池菊芳研究小组的主攻方向。心肌病学临床和基础研究一直是我院心脏病学科的重点之一,是国内第一本《心肌病学》专著、经典大型著作《临床心肌病学》《新编心肌病学》《临床心力衰竭学》等的主编单位。

      近些年来,糖尿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屡见不鲜,其中糖尿病性心肌病(DCM)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其临床特点也得到了关注。DCM最初被描述为一种人类的病理生理状态,即在没有冠心病、高血压和瓣膜性心脏病的情况下,糖尿病这一单一影响因素导致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而发生心力衰竭。虽然DCM的发病机制已有较多研究,但其患病率和决定因素仍然不确定,防治及治疗的有效途径仍未达成共识。大量临床研究数据表明,糖尿病患者的心力衰竭程度及治疗的复杂性比非糖尿病患者多得多。所以,急需探索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心肌细胞在高血糖状态下触发的细胞内信号通路及其敏感且特异的标志物,将其转化成预测、预防、治疗的有效的临床方案。心肌病课题小组发现,霍羊淫苷单体对DCM具有保护作用,可以减轻高糖诱导的心肌细胞和db/db鼠诱导的DCM的线粒体功能障碍,进而减少心肌细胞凋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功能不全。此外,研究还发现其机制与Apelin/Sirt3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淫羊藿苷单体可能成为治疗DCM和早期预防DCM的有发展潜力的药物。同时,研究还发现二氢杨梅素单体也对DCM具有保护作用,可以抑制高糖诱导的心肌细胞和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中miR-34a的表达来缓解心肌细胞的自噬缺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功能不全,这表明二氢杨梅素单体可以作为治疗DCM的干预措施的潜在药物。


作者:丁琳、倪婷娟(科教处、心内科)

审核:丁凯

责编:丁凯

投稿信箱:323432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