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椎管里有肿瘤,二维影像如雾里看花
手术禁区何以突破?
“术后走路很平稳,解决了我一年来的疾苦,十分感谢。”近日,从绍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出院的丁先生向该院俞学斌主任团队表达了感激之情。
今年47岁的丁先生,一年前出现手脚麻木,半年后走路不稳,病情逐渐加重,到今年11月初已不能独立行走,遂来到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就诊。医学检查确诊丁先生在颈第一第二椎体水平的右侧椎管内有一直径3厘米左右的肿瘤,其与椎动脉关系紧密,并压迫颈髓致其明显变形。
“椎动脉是供应人体小脑和脑干的重要血管,如果术中损伤椎动脉将造成大出血,直接影响小脑和脑干的血供。而且术前的二维影像检查无法精确显示肿瘤周围神经血管的分布情况,所以这里一直被称为手术禁区。”俞学斌说,为了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护患者颈髓和周围重要的血管神经,手术医生需要有尽可能大的手术切口,磨除尽可能多的颈椎骨性结构,以充分暴露肿瘤,然而过多地磨除骨质势必将严重影响椎体的稳定性,摘除肿瘤的同时也将给患者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怎么办?该院神经外科团队讨论后认为如果预先实施病灶及周围组织模型的3D打印,可能会对手术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随后该院神经外科利用多模态融合技术,将患者的肿瘤影像信息由二维影像转为三维模型,并将各种数据进行多模态融合,打印出3D模型,在体外真实清晰地还原了颈椎骨质、颈髓、血管、肿瘤位置及其关系,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手术当天,借助3D打印模型,俞学斌团队精准地把握了肿瘤与周围椎动脉、静脉、颈椎之间的位置关系,有效地控制了术中出血,将颈椎骨质的磨损度降到最低。
“借助3D打印技术,可以让我们在术前对病灶周围的解剖有一个更为立体形象的了解,而不是只根据二维影像想象。”俞学斌表示,其团队借助3D打印技术成功地完成该例高难度的高位颈椎椎管内神经鞘瘤的手术,不仅见证了3D打印技术在医疗外科手术中的重要辅助作用,也为外科微创手术提供了更开阔的思路,让各种具有潜在高难度、高风险的疾病有了更大手术治愈的可能性。
新闻来源:绍兴晚报 2021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