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学习强国】基层人物丨绍兴越城:三代11个医师铸就全国“最美家庭”

【学习强国】基层人物丨绍兴越城:三代11个医师铸就全国“最美家庭”

2021-12-12 阅读量:1677 作者: 作者科室: 编辑: 编辑科室:

2fd65d86cef66e76da74aa2d87d7bcd.jpg

近日,2021年度全国“最美家庭”揭晓,浙江省共有33户家庭入围,其中,绍兴市越城区裘怿钊家庭榜上有名。

裘怿钊老人,是绍兴医学界不折不扣的泰斗级人物。他出生于绍兴世医家族,从1949年至今,已行医教学七十余载,挽救生命无数。 

“医者仁心,救死扶伤”是裘老的座右铭,他钻研好学、不为名利的行医作风感染了家里一代又一代的后辈。至今,裘家三代共走出了11个医师,他们有的是有口皆碑的好医生,有的是冲锋在抗疫一线的年轻人,这个“白衣天使”之家践行着新时代悬壶济世的裘家好家风。

医学权威 悬壶济世

“我1949年开始行医,行医年纪和共和国同龄,真的很幸运。”已是97岁高龄的裘怿钊依然精神矍铄。裘怿钊出生在嵊州市崇仁镇,祖父是一名中医,父亲是一位“赤脚医生”。1949年,经过6年勤学苦读,裘怿钊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国立江苏医学院,开启了救死扶伤、护佑生命的医者生涯。

裘怿钊老人在研读医学著作。

走进位于绍兴市人民医院旧址对面的裘怿钊家里,一整柜满满当当的医书映入眼帘,荣誉证书随处可见,不大的房间颇具年代感,静谧而温馨。这是裘怿钊居住了近30年的家,也是培养了一个又一个医务工作者的沃土。

“这是当时医院分给我的宿舍,我一直住在这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方便抢救病人。”裘怿钊曾担任市人民医院院长,回忆从医生涯,裘老坦言自己最喜欢的是学习钻研医学知识,冲在一线抢救病人。

“这是我最新出版的书,这两天刚刚收到。”指着崭新的《内分泌系统综合征诊疗手册》,裘怿钊自豪地说。这本耗时近3年编著的新书,有31万余字,是裘老95岁高龄之后笔耕不辍,并自学使用电脑书写完成的。从1963年开始,他潜心研究内科知识,并结合平时工作归纳总结,陆续翻译、编著了《西塞尔内科学(心血管、内分泌、神经系统疾病分册)》《动脉粥样硬化症》《呼吸系统综合征诊疗手册》《心脑血管病检诊手册》等10余本著作。

著作的出版离不开裘怿钊对医疗事业的执着热爱,喜欢阅读外文期刊、撰写学习笔记的他,始终将医学知识保持在“最新状态”。记者看到一本泛黄的笔记本,这是裘老在翻译英文版《西塞尔内科学(心血管、内分泌、神经系统疾病分册)》时所做的,共250余页,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又清晰工整的英文。

一边行医、一边学习,是裘怿钊雷打不动的习惯,为了能掌握国际上最先进的医学知识,他自学了多门外语,对英文、俄文、日文无一不精。

钟雷在隔离病房工作。

每次给病人看病,他都耐心询问,细致诊断。“碰到什么疑难杂症,从病例中得到了什么经验,我都会记录下来。”裘老有着写“行医日记”的习惯,每年都差不多要写上整整2大本笔记,积累起来总共有160多本。在他眼里,这些躺在时光里的行医笔记是一辈子最大的财富。

坚持义诊 永不退休

对医学知识的钻研练就了裘怿钊精湛的医术,也让他的救死扶伤之路异常“忙碌”。在“行医笔记”朴素的记录中,有裘老一个个生动的行医故事。

20多年前,有一位诊断为心脏病的病人,必须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当时除了联系到供体,还请了上海、杭州的2组专家进行手术。前一天,这些从大医院来的专家们已经对患者作了检查,准备第二天手术。当时裘怿钊是市人民医院院长,因为考虑到这一手术风险较大,就亲自去病区再一次作了检查。站在病床旁,他闻到一股酒味,原来病人平时酗酒。再仔细询问、检查,他得出结论,这是酗酒引起的病变,根本不需要进行心脏移植,病人只需停止酗酒再配合一些治疗措施就可以痊愈。为此,他又和2组专家讨论,讲了自己的诊断意见,专家们最后表示认同,同意取消第二天的手术。后来,这位病人在几个月后就痊愈出院了。

“4年前,我表妹咳嗽得厉害,咳了1个多月,跑了好几家医院还不见好,我得知这一消息马上带她去了裘医师家里。”市民冯若蕾说,当时裘老已经94岁高龄,但依然热情接待了他们,一番听诊之后就诊断出病人患有过敏性支气管炎,“裘医师只开了1.83元的处方药,表妹吃了3天病就好了,她直呼裘老为‘神医’。”

一袭白衣 初心如磐

“只要是有病人呼救,父亲总会放下手头事情,马上赶去抢救。”“没有报酬,没有补休,治病救人已经成为父亲的第一职责。”今年父亲节,儿子裘钢专门写了一篇《我的父亲》作为礼物送给裘老。在裘钢记忆里,小时候夜里经常能听到病区工友来敲门,喊父亲去抢救病人,不出一二分钟,就能听见父亲出门的声音,不论酷暑严寒,几十年如一日。

裘老在为病人诊治。

退休后,裘老曾到美国探亲,美国多家私立医院都慕名想要高薪聘请他,但都被他拒绝了。“我们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我还是喜欢给自己人看病。”回国后,裘老接受医院返聘继续行医生涯,而他的“不退休医生”工作,一直没有间断。

践行“忠诚于党的医疗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者使命,1987年,裘怿钊被卫生部授予“不退休医生”称号。今年,裘怿钊荣获浙江省“医师终身成就奖”,是绍兴地区唯一获此殊荣者。

近几年,行动开始有些不便的裘老将诊室“搬”到家中继续义务看诊,直到现在,慕名前来的患者仍络绎不绝。“前不久,还有患者特意从深圳赶过来,不少疑难杂症被父亲一眼就看出了端倪。”裘老的女儿裘琳琳告诉记者,还有不少老病人时常来访,从患者变成了朋友。

“父亲看病不收钱,这些年很多病人给他送来各种礼物,也都被父亲拒收了。他总说退休金已经够用了,现在的幸福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裘琳琳笑着说。座椅、家具、镜框……在裘怿钊家里,随处可见已经用了二三十年的老物件。裘琳琳还向我们展示了裘怿钊的洗脸毛巾,毛巾很小、旧得褪色。“我要他换一条,他不肯,说还能用。这么多年,他都很节约,我们子女也跟他一样,生活上勤俭朴素,事业上踏实钻研,这样的好家风我们要一代一代传下去。”裘琳琳说。

践行家风 好学不倦

在裘怿钊的家中,挂着许多老照片,墙上的中心位置,一张黑白照片分外显眼。这是裘怿钊与妻子范春的结婚照,同为内科医生的夫妻俩相濡以沫,从黑发相伴到白首,在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里,走过了一生的岁月。

“去年妈妈离世了,这张2017年拍摄的照片,是我们兄妹4人与父母的最后一张合照。”裘琳琳指着相框里的另一张照片说道。照片里,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面对镜头,笑容灿烂,两位老人身边站着的,不但有投身于医护事业的医务工作者,还有奋战在科技建设前沿的栋梁之材,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裘家人。

受父亲的影响,裘琳琳也加入了医疗队伍。1969年,裘琳琳高中毕业后,在杭州桐庐的三沅卫生院度过了她的青年时代。1998年,裘琳琳回到绍兴,此后一直在绍兴市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工作,直至退休。退休后的10余年里,裘琳琳也从未离开过医生这个岗位,她做过鲁迅小学的校医,还做过肿瘤康复中心的医生,几年前又去了绍兴复康护理院工作。直到去年母亲去世后,她才从医疗一线退下来专门照顾父亲。

不但是裘琳琳自己,裘琳琳的儿子、儿媳、侄儿和侄儿媳等也都步入了医护行业,发光发热。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之下,大医仁心、悬壶济世的医者精神代代相传,已深深融入裘家人的精神血脉。

裘琳琳的儿子、绍兴市人民医院全科医疗科副主任医师钟雷至今还记得在隔离病房工作的那60多个日日夜夜。去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市人民医院为绍兴地区新冠肺炎收治市级定点救治医院,医院党委第一时间紧急发布了“抗冠先锋突击队”招募令。正在专家门诊出诊的钟雷提交了申请书,成为突击队的一员。“在这个危急时刻,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共产党员更应该冲锋在前,而且我是生于医师家庭的医生,更有这样的责任。”钟雷说,在隔离病房的60多天里,医务人员从没有回过家,没有在除夕夜、元宵节等节日陪父母、爱人和孩子一起吃一顿团圆饭。尽管如此,大家却没有丝毫怨言,他的家人虽都十分挂念,却也给予全力支持,全家人都为他感到骄傲。“如果有需要,我还愿意冲到第一线救治病人。”

现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博士的裘钢,在工作上刻苦钻研、顽强拼搏,为国家的航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在裘钢看来,他的成就得益于父亲裘怿钊的引导,于书海中长大的他,深受好学家风的熏染。为了像父亲一样看懂国外先进技术的英文书,为实际工作服务,裘刚刻苦自学英语,用了不到1年时间,就把《英汉字典》的6万多个单词背了下来。“当我第一次能连续地把外文书全部念下来时,深深感激我的父亲为我作出了榜样。”裘钢说。

年近百岁的裘怿钊至今还保持着每天看医学杂志的习惯,为了能学习国际上的前沿技术,他还通过互联网浏览英文医学著作。他勤奋上进的品质让后辈看在眼里、学在心里。“我们裘家三代已经走出了11个医师、3个博士、2个硕士。”裘怿钊自豪地说。



新闻来源: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 2021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