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疫情发生后,医务人员冲在一线,穿着白色防护服,被媒体和网友亲切地称为“大白”,他们温暖的守护,让大家感到安心。
不过,“大白”可不是那么好做的。由于防护服的特殊性,他们需要忍受的痛苦,比我们想象中多得多。近日,记者连线了3位支援上虞前线的“大白”,听他们讲述如何穿着防护服“战斗”。
憋着不敢上厕所
王亚利是绍兴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的新医生,上虞疫情发生后,他和同事们一起上前线支援。
防护服王亚利只在培训时穿过,平时接触并不多。第一次穿防护服实战,就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当时通知去社区给居民做核酸检测,我们当即就穿上防护服出发了。”
检测地点在一个桥洞下,一站就是近8个小时。在后半阶段,王亚利几次想要上厕所,最后还是选择憋着。“上厕所就要脱下防护服,防护服就作废了,所以想着忍一忍。”
12月13日,王亚利接到通知,和同事们一起坐上去上虞的车。
他一直在控制饮水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上厕所的困难。不过,新的挑战随即而来,上虞区核酸检测需要医务人员上门进行。
“一开始很不习惯,爬两三层楼梯就会有缺氧的感觉。”王亚利说,工作中他们都戴着N95口罩,他感觉到口罩里有很多汗水,可没有办法擦拭汗水,只能任由汗水流淌,“有的同事在感冒,鼻涕流下来也没办法,只能由着鼻涕和汗水一起糊在脸上。”
一般不坐电梯
相比之下,绍兴市中心医院门诊二区的护士长张国翠穿防护服的经验更为丰富。此前,她是发热门诊的护士长,穿防护服是家常便饭。
12月7日晚上,医院通知需要100人驰援上虞,张国翠第一时间响应,只带着手机和充电器就匆匆赶到集合地,“原本以为就去一天,没想到现在还没能回来。”她笑着说。
张国翠是第三组的组长,负责上虞西横河社区,工作量巨大,医务人员几乎“不吃不喝,滴水不进”,只为保证核酸采样工作快速顺利进行。
刚去的两天,张国翠睡觉都握着手机,24小时待命,现在工作相对稳定下来,早上起床会吃点早饭,以干粮为主,然后穿上防护服,去做核酸采样。
穿防护服确实有不少讲究,比如不太适合坐电梯,除非楼层特别高,“一般20多层的高层,我们会选择刚穿防护服的时候去,这时候防护服是干净的,先坐到顶楼,然后走楼梯下来走访每家每户,因为电梯是个密闭环境,很容易传染病毒。”
有时候市民会向医务人员表达谢意,递上水和食物,也都只能婉言谢绝,“我们没办法穿着防护服吃东西,更不能在采样区吃东西,要回到酒店洗完澡后才能进食,以避免交叉传染。”虽然如此,但是每每看到大家向医务人员表达感谢,倍感温馨。
张国翠通过视频给记者看了看她同事的手,手臂上满是勒痕,左手小拇指又红又肿,已经长出冻疮,面部由于长时间戴着口罩,皮肤有些发炎。
白天闷热晚上湿冷
除了年轻医生,绍兴市人民医院还派出科主任、专家、博士等“豪华阵容”赴上虞前线,皮肤科主任陈宏也在这个队伍中。
“我们科室门诊已经停了,和科室别的同事相比,我现在孩子在外读书,牵挂相对少一些。”12月13日晚,陈宏登上了驰援上虞的大巴车。
这两天早上5点,陈宏吃些干粮,喝上几口牛奶,就出发去扫楼做核酸采样。
陈宏今年53岁,在医生岗位上工作已30多年,防护服也穿过几次,不过穿着防护服在居民楼穿梭,一穿就是五六个小时,对于他来说,也是职业生涯的第一次。
“脱下衣服看自己,感觉皮肤像水里泡过,会发白。”陈宏说,早上天气寒冷,医务人员往往会多穿一些衣服,再套上防护服,一说话,面罩上就满是水汽,好几次,有医务人员没能看清路,就是一趔趄。
工作开始不久后,闷热不透气的防护服内,汗水、嘴巴中的水汽会顺着往下滴落,打湿衣服。有时候忙到晚上,气温降低,身上却还有汗水,闷热很快转变成了湿冷,有些医务人员感冒了。
新闻来源:学习强国、越牛新闻 2021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