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医院新闻- 【同心抗疫】“沉浸式探秘”,发生在绍兴城市核酸检测基地的故事

【同心抗疫】“沉浸式探秘”,发生在绍兴城市核酸检测基地的故事

2021-12-21 阅读量:938 作者: 作者科室: 编辑: 编辑科室:

检测需经过10多道程序

绍兴城市核酸检测基地实验室位于绍兴市人民医院临江院区二期。下午1点多,又有一大批核酸采样标本送到,大部分样本箱都写有“优先”“加急”等字样。

“1万管核酸采样标本,已到楼下!”

“好的,马上下来!”

在核酸检测基地实验室外的办公区,绍兴市人民医院临床检验中心工作人员郑专刚扒了几口已经冷掉的饭菜,就匆匆跑往标本接收处。

12月7日起,郑专成了该基地检测应急队队长,每天要统筹各地送来的样本接收、检测等工作。“今天到晚上10点左右,要完成核酸检测3万多管。”他说。

下午2点左右,是实验室交接班时间。早上8点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经过6小时连续工作,终于可以脱下防护服,吃上迟到的午饭。

“最麻烦的是脱装备,先脱什么,再脱什么,都有严格流程。每脱一件装备,都要给手消一次毒,整个过程需要10多分钟。”实验室负责人、绍兴市人民医院临检中心首席专家董学君告诉我们,为了在检测时不上厕所,大家少进食、不喝水,而且长时间试管、移液器、反应板、仪器,6小时下来,眼睛和身体特别累。

下一班次近百位工作人员,提前一小时就穿好防护服准备进入实验室交接班。进入实验室前,大家需要再次相互检查已穿戴好的防护装备。“接下来又是一场硬仗,有大量的样本要限时完成检测,指挥部等着结果上报。”董学君说,每一份样本检测要经历10多道程序:检验人员对样本进行分类、核收、标记、分发、核酸提取、试剂配制、加样、上机检测、数据分析等。“每道程序不能有丝毫差错,全过程都与病毒标本直接接触,存在风险,实验时需精神高度集中,一旦发现阳性还要以最快速度复查并上报结果。”他说。


实验室,除了机器声,还是机器声

12月7日,上虞区发现本轮疫情首例确诊病例。当天中午,绍兴城市核酸检测基地启用,2小时内第一批队员到位。随后,来自绍兴市人民医院、第二医院、文理学院附属医院等医疗单位的近百名检测人员临时组成4个检测小组,24小时不间断运行。

来自市第七人民医院检验科的王秀青正在进行加样工作。“这样大规模的加样量,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她以12月17日这一天为例,从上午8点开始接班,到傍晚5点交班,除了取标本,她几乎没离开过座位。

“整个实验室内,除了机器的声音,就只有窗口不停开关传递标本的声音。我不是特例,很多同事嗓音沙哑、熬红了眼睛,但仍然忙个不停。”王秀青说。


全省抽调,316名工作人员齐聚在此

因疫情形势吃紧,检测标本数量持续上升。12月10日,省卫健委启动支援方案,来自温州、衢州等地的50多名检验人员赶来支援我市,并立刻投入检测工作。

12月12日,绍兴城市核酸检测基地又扩建了一个新的核酸检测实验室。当天下午,全省抽调的又一批160多名队员带着仪器赶到。

目前,绍兴城市核酸检测基地实验室已有检测队员和主要辅助专业人员316名。

“在全省的支援和我市各部门的努力下,基地的日检测能力已达到10万管。”董学君说,本轮疫情发生以来,这里最多一天检测了6万多管,一天中的三分之一时间是工作人员处于全面迎战状态等候标本,而标本一到,大家就如同打仗,与时间赛跑,需要在有限的三分之二时间内,以最快速度将全日量的标本集中完成,忙碌程度可想而知。


各地检验“大白”人员跟着标本走

自12月11日起,省检测队领队、省临检质控中心常务副主任郦卫星带领省队160多人支援绍兴市核酸检测基地。

每天,指挥部的指令都在告诉郦卫星,快点、快点、再快点……近百人同时在实验室工作,任何一个环节效率提不上,就会影响整体的工作效率。

郦卫星每天都在实验室,经常上午8点进去,下午3点左右出来吃个盒饭,又进实验室,一天在实验室的时间近12个小时,一天相当两天的工作量,经常结束后已累得晚饭也不想吃。“标本量大而集中,又要限时出报告,为了节省时间,有时就不换班了。”她说。

12月12日,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检测队员方云辉结束宁波的支援任务,直接转战绍兴 。“在整个检测工作及班次轮换中,对我们而言最难熬的就是等待,等待标本的到来,等待排班表的出炉。”方云辉说,未见标本,怕留给下一组的标本量会增加,担心他们太累;未见排班表,既怕自己太累睡得太沉错过集合时间,又怕睡不好影响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请白天标本检测结束后的队员马上休息,晚上9点左右会陆续有新一轮标本送到实验室。”在一个微信群里,省检测队副领队宋超向各实验室提前发出“预告”。他说:“人员跟着标本走,排班随时调整,有时早晨5点就要出发去实验室。”


守护的信念一直在我们心底

搬标本、搬试剂、找复查样本、处理阳性标本……“大白”们马不停歇,里面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你打包垃圾,我扎封口,你拿这,他递那,不用言语,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能明白接下去该干什么。做完标本,一大袋一大袋的垃圾从污物出口传递出去,队友拿着一大袋垃圾不方便开窗门,另外一个马上打开传递窗门,一切都有条不紊。

单手旋盖,加枪头,吸样,打枪头,旋紧盖……湖州驰援绍兴核酸检测机动队的沈晔几乎每天在实验室内的加样区不间断地重复着这几个动作,并兼顾上机、点样。他们的任务,就是处理这些堆成小山的标本,为第一时间准确出具检测报告提供真实可靠的检验数据。

“看到检测出的阳性感染者在减少,还是很高兴的,我们苦一点没关系。”来自嵊州市妇保院的检测队员石开丽说道。

这里的工作人员24小时连轴转,与病毒赛跑,每个人不顾疲劳、凝神静气、仔细操作,为的就是保证每一份结果都精准,早日将疫情扑灭。

我们注意到,在实验室出口,每个走出实验室的检测人员脸上都有很深的口罩勒痕。

“我作为十几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在这里应该算是年轻的!”来自绍兴市中医院的寿晓玲说,进入实验室之前,她想到了长津湖战役,战士们打仗是为了下一代不打仗,“我们没有那么悲壮,但是我们都有守护别人的信念和责任”。


来源:综合自城市核酸检测基地、绍兴日报、绍兴晚报

责编:宣传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