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市民陈先生(化名)“感冒”后高烧不退。经反复对比、排查,医生将“原凶”锁定为鸽子,认定陈先生得了“鹦鹉热”。
“转到我们科室后,患者仍持续高热,且伴头痛、咳嗽、乏力等症状,感染很严重,肺部大片渗出病变。”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阮永春说,一开始他们怀疑患者得了新冠肺炎,很快这一推测就被否定,患者的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结合之前的检查结果,考虑病毒等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大。”阮永春说,他们排查了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衣原体和支原体,依然没查到明确的病原体。
经反复沟通,陈先生终于想起一件事:发热前半个月,妻子为了给他补补身体,从菜市场买回一只鸽子,在家宰杀后烧给他吃了。医生马上给陈先生安排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果然在肺泡灌洗液中检测到比较多的鹦鹉热衣原体。针对病因治疗后,陈先生体温恢复正常,头痛、乏力等症状消失。
“鹦鹉热又称为鸟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最初多见于玩赏鹦鹉者。这种病比较罕见,临床发病率不高。”阮永春告诉记者,鹦鹉热衣原体为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主要宿主为鸟类,目前已发现鹦鹉、鸽子、金丝雀、相思鸟甚至鸡、鸭等都可传播此病。“鹦鹉热衣原体从鸟类或家禽身上脱落后仍可存活好几个月。”他说,人类吸入疫鸟分泌物或羽毛中的气溶胶,就可能被感染。“陈先生很可能就是在处理鸽子时吸入了气溶胶。”阮永春说。
“禽类加工者和宠物鸟饲养者暴露于病原体的机会较多,易感染。”阮永春说,市民在接触鸟类时应注意个人防护,需戴上手套及口罩。在清理鸟类粪便时,可先用水或消毒液进行喷洒,避免打扫时吸入扬起的粉尘。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孕妇、肿瘤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禽类。“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咳嗽、头痛、胸闷和气促,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贻误治疗时机。”他建议。
来源:绍兴晚报 2022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