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你们在特殊时期对我们嘉定的守望相助和默默付出,请将此感谢信转发给大家,以表达我们的真诚敬意。”今天,绍兴援沪医疗队总领队车焕永,收到一封感谢信:
上海的第一杯"冰咖啡"
赵金晶
前几天,上海的气温是34摄氏度。正午的太阳总是格外的刺眼,防护服中的我们即使不动,也已是挥汗如雨。一旁的志愿者妹妹,一位上海小姑娘看出了我们的不适,询问道:“需要我给你们拿点冰块吗?”我先是一愣,连忙频频点头。
不一会儿,她拿着几个塑料咖啡杯子,杯子里盛满了冰块,满怀欣喜地递给我们:“给!找到冰块了!用来捂捂手凉快下吧。”接过杯子,凉意与温暖一起夹杂着涌上心头,我说:“只听说过拿杯子用来捂热手,没想到还能用来降温!”旁边的人调侃道:“在古代,用冰块捂手,这可是贵妃的待遇!”一圈欢声笑语中,炎热的温度好像也开始慢慢下降……
收到了人生第一幅感谢画
唐佳莹
三年前我是实习护士,三年后的今天,我成为了抗疫护士。这是我第一次站在最前线,和前辈们一起共同守“沪”。
那天给一个约五岁的小女孩核酸采样,做完核酸以后小女孩伸出了双手,把一张感谢画送到了我面前,跟我说:大白姐姐,辛苦了,谢谢你!那一刻,闷热的天气似乎变得春风拂面,给身穿闷热的防护服的我注入了无限的能量!我相信,一起熬过这段艰难的岁月,春天终将美丽如常!
“谢谢侬”
冯敏
出征援沪至今,说不想家,那肯定是假的,每日天未亮就出发,回来已是满天繁星,想和家人视频通话一下,可是家里的小宝贝都睡着了,岚岚是不是已经不认识我了?
33℃午后的上海,很热。今天去了一处别墅群,核酸采样方式是使用小区特有的移动采样车,到每户人家门口采样。小区挺大的,小三轮车载着我们两只冒热气的“大白”穿梭在幽静小路,一路颠簸,走走停停,不知不觉中天色渐晚,月上柳梢,内心不觉有点焦灼,可是在这里,换来了市民一句又一句的“谢谢侬”,这就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期盼疫情早日结束!
温暖之举 触动我心
柳淑莹
4月9日14:00,上海,室外温度28℃左右,无风。今天是移动采集,挺新鲜的,一辆电动三轮车,一张采样桌,一块木板,一个自制垃圾桶,就形成了一个移动采集站。
当地的志愿者们骑车带着我挨家挨户上门采集,期间时不时地询问我:哪个方向操作顺手,腰会不会酸;为了让我不被太阳直射,不惜开到弄堂尽头掉头再进行采集;看到我坐的是块木板,又硬又硌人,立马帮我找了块纸板垫上;每一次发动马达前总会提醒我抓牢扶手、坐稳;看到居民们又会大声告诉他们,医生是浙江过来支援的,很辛苦,要配合好哦。所以一下午,我耳边都被“谢谢”声围绕着。社区志愿者们,谢谢你们给予的贴心与温暖,我们一起加油!
守护心中闪亮的星
樊巧玲
她走向前弯下腰说:“大爷请您张大嘴。”紧接着采样准确迅速完成。
“医生护士,你们真的辛苦,谢谢你们啊……”颤抖的话音刚落,这位戴着一顶看似经历了无数风霜、中间的徽章依旧闪烁着光辉的厚帽子,且坐在轮椅上的退役老爷爷,向我们行了一个军礼。
她说:“不用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这一幕,在采样队员的心里,顿时激起了波澜。胳膊近1000次举起放下的酸爽,瞬间被遗忘。它更像是一种无穷的力量,召唤着我们,曾经的你们保护了我们,现在换成我们来守护你们。
春暖花开时,我来给您当导游
张国林
这几天连日的冷风和淅沥的小雨,让持续作战核酸检测一线的队员们感受到春寒料峭。每天几百次规范且快速的鼻咽拭子操作在仁心仁术的情怀和居民的积极配合下得以顺利进行。
“你是来自浙江的呀,我老家就住在绍兴。等到春暖花开时,欢迎您随时到上海来玩,我来给您当导游!”这一刻,我的心里暖洋洋的:只要我们满怀期望,就会永远所向披靡;只要我们携手前进,定能共同守护家园。
烈日下的“雪花”
詹利雅
4月7日,早上还是雨雾交加的上海在中午时分气温竟上升到了26℃,这对于居家隔离的居民是属于舒适的温度,但对于身穿密不透气防护服的“大白”们却是一种考验。
下午1点多,烈日当头,闷热难耐,在宝山区新顾村大家园一居,已经连续采样5个多小时的我们被一阵“清凉”惊喜到。
原来是一位小女孩送来了她亲手制作的剪纸——一枚雪花,“谢谢您,辛苦啦!”小女孩稚嫩又害羞的声音说出了她对“大白”们深深的敬意。“可爱的大白,你们就像纯洁无瑕的雪花,给我们带来希望和美好,上海人民感谢你们!”在一旁的妈妈补充道。
“也谢谢你给的清凉!”当时的我没有说出这句话,却一直在心里默念。雪花虽小,却是满满的感动,亦是无穷的动力。我们是最坚强最勇敢的“大白”,我们必定不忘初心践行白衣使命,全力以赴守护人民健康!上海加油,战“疫”必胜!
小小星辰 汇聚漫天星河
冯美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我们又一次整装出发,踏上了支援上海的征程。在队伍中,我们虽是小年轻,但已是老队员了!采样工作不算轻松,但每次志愿者和居民们的感谢满足了我们的成就感;每天结束后统计采样量,看到排在前几名的数字,更是满足了我们内心的“虚荣怪”。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颗小小星辰,汇聚在一起便是漫天璀璨星河,年轻的我们正追随着前辈们的脚步,努力承担起一名医护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
寒风细雨中,那声声谢谢
劳彩利
凌晨三点,我们出发。历经多轮大筛的经历,大家配合都很有默契。社区工作者有序叫居民下楼,寒风细雨中我们开始利落采样、手消、再采样,周而复始。手指已经僵硬,衣服已经浸满汗液,面屏上的水雾已经泛滥,但是我们还想再快一点,再快一点,这样居民就可以少等一点时间。
“大白姐姐谢谢你们来支援,辛苦了!”“今天采样速度真快”“今天大白姐姐采得又快又好”......汇聚而来的温暖和肯定,让我们战胜寒冷,顿时满血复活。
从黑夜到黎明
王德清
4月3日晚23点,领队在群里下发了任务,说明早3:40出发。于是定了2:50的闹钟,看看手机有点焦虑,担心睡过头,于是把音量调大一点,躺下;想起来明天不敢喝水,于是起来咚咚咚喝了一瓶,躺下;又想上厕所,于是又躺下一回。
2:50,手机响了,觉得头晕乎乎的,抓紧洗漱,小心地喝两三口水,不想吃早饭,于是剥了两块巧克力。看一眼手机还有25分钟就要出发了。出门前检查下阳台门关没关,一股清新冰冽的气息劈头盖脸而来。漫无边际的黑夜里,楼下灯火通明,医疗队几十辆大巴早已集结,闪着灯,于是赶紧下楼。
车上灯光昏暗,队友们互相传递着物资,“我再强调一遍,一定严格按照规范,注意安全……”领队王志娟老师每次出发前总要强调一遍。清点人数,很好,齐了,出发!
慢慢的,天色由黑暗到黎明,视野由模糊到清晰,心情由焦虑到平静,思绪由恍惚到清醒。车开进了服务区,这是任务前最后一次上厕所。女同志们排列出几百米的队形。要8小时后再回到这里,才能再次上厕所。虽然工作很繁重,但是方向对了,无论多远的路总会到达,上海疫情一定会及早清零。
清晨,到达马陆镇,旭日正东升。
来源:援沪医疗队员
责编:宣传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