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还要持续多久,谁也说不清。但我们知道,每次疫情一抬头,就有无数可爱的人——医务人员挺身而出,不计得失。他们如一束光,照亮夜行的路。
绍兴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医生、今年36岁的曹淼英就是其中一员。疫情反复的两年多里,她一次次将亲情埋在心底、把恐惧抛到脑后,从绍兴的隔离病房转战上海的方舱医院。其间,她用一篇篇战“疫”日记,记录下她和“战友们”的点点滴滴。
2020
旁白: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其汹汹袭来之势,深刻改变了2020年的春天。2020年1月22日起,我市陆续发现多例确诊患者,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响——
2月23日 星期日 多云
有一场硬仗要打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筹备20多天的临江院区正式启用,全部在院确诊患者被转移到这里继续治疗。这也意味着,我已经有20多天没回家了。每次视频聊天,大宝和二宝总要问“妈妈,什么时候回家”,我也想啊。“快了,快了”,每次我都这样搪塞,但内心总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我知道,接下来这段时间,将有一场硬仗要打,期盼早日实现“清零”。
3月11日 星期三 多云
确诊患者的理解
今日的感动来自一名患者。眼见病友们一个个出院,这名患者情绪低落,内心出现了一丝波动。“你也快了,不要多想啊。”我和同事安慰他。老人家可能是寂寞了,我就陪他说说话。他跟我讲了许多事,有小时候发生的,也有关于其子女的。我告诉他,人的情绪状态与免疫力密切相关,稳定的情绪是抗击病毒的强有力武器。“晓得晓得,我过一会就好。”老人家竟有些愧疚起来,一个劲地对我们表达歉意,“给你们添麻烦了,真不好意思。”
理解万岁——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这份理解弥足珍贵。
3月16日 星期一 晴
一个特别的日子
写这篇日记,我的心态是极度放松的。因为,今天下午,我们把最后一名确诊患者送出了院区,也就是说,全市42名确诊患者实现“清零”!
这是一个好日子。
“新冠君,滚蛋吧!”“与新冠永不再见!”下午,院区内一片欢声笑语,战友们挥舞着牌子,合影留念,大家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再隔离14天,我就可以回到思念已久的家里了!
几十天里,大家克服艰难困苦,一往无前、不胜不归,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做到了!今天和家人聊了很久,孩子们都很开心,说给我准备了好多礼物。是啊,太不容易了,我告诉自己:等出去了,一定要好好“放肆”。
2021
旁白:2021年12月,我市发生本土聚集性疫情,累计感染人数达387人。疫情发生后,我市立即启动应急响应,迅速组织人员驰援上虞,同时紧急启用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整个救治工作实现确诊病例“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的“双零”目标——
12月7日 星期二 多云转阴
又一场战斗
现在是夜里9点多,终于有时间写一写日记。
今天的事情有必要记一记——今天凌晨,我接到电话:上虞发现一例阳性,临江院区即时重启,速归队!
啊?脑袋嗡嗡的,但也没多想,一骨碌从床上跳起,收拾行囊,踏上征程。刚刚视频聊天中,孩子们都哭了,怪我没告诉他们。宝啊,这就是妈工作的状态:手机24小时开机,一有情况立马行动。
刚刚得到消息,我的好多同事紧急驰援上虞了。我很清楚,这又是一场艰苦的战斗!
唯一期盼,疫情快点过去。
12月9日 星期四 晴
00后拒绝躺平
一直忙到中午,才看到同事在工作群里发了一段文字:“在这次战‘疫’中,很多年轻的同事勇敢地站了出来。平日里,你们中的很多还是个孩子,爱笑爱哭闹。可疫情一来,你们又像极了战士……”
这话同样适用于临江院区的年轻医务人员。特别是几个年轻护士,都才20来岁,很多是00后。但他们没有怨言,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穿着成人尿不湿,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有一个年轻护士刚好来月经,她什么也没说,我们看到,她那白色的防护服上有一片红渍。
真想让大家看看——00后医务人员没有“躺平”,而是勇于担当!
12月26日 星期日 多云
八旬危重患者转危为安
转战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隔离病房好几天了。今天最开心的事是,又有多名新冠肺炎治愈者出院了。
相比2020年的救治情况,这次明显要顺畅得多,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此前的救治工作为这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二是感染者绝大部分都接种过疫苗,症状都比较轻。
哪怕面对重症患者,我们也不带怕的。有一位80多岁的患者,是本轮疫情危重症患者中年龄最大的,今天,患者病情进展非常快,出现了明显的胸闷气促症状。大家一致认为,应对患者施行气管插管,并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插管,对患者是考验,对医生同样是考验。近距离操作时,患者呼吸道会喷出具有极强传染性的病毒气溶胶。在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的配合下,床边插管总算成功了。看到患者呼吸逐渐平稳,大家才松了口气。
2022
旁白:近期,上海疫情暴发。自2022年3月28日以来,我市3次派出近800名医务人员前往上海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其中援沪方舱医疗队员有73人——
4月6日 星期三 多云
在上海方舱的日子
谁会想到,我居然身处上海了。3日下午接到通知,4日凌晨随队出征,一到便进行相关培训。从离开附属医院隔离病房算起,我在自己单位才上了1个多月的班。这该死的病毒!
今天是进临港方舱医院的第一天。这里主要收治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病例。
筛查,这是给我安排的主要工作。今天拉来了好几车阳性感染者,我和另两位“战友”挨个测量体温、观察症状,无症状的允许进入方舱,症状严重的则安排到救治定点医院治疗。巡查方舱时,我们也要对感染者进行筛查,病情有加重的,马上安排转院。
每天,进舱到出舱,是4个小时,然后坐车一个半小时到达驻地。在驻地,我的身份变成了“管家”:管好12个医生和1个疾控人员的生活物资和防护物资。第二天要带什么物资进舱,哪些物资不够了,都要及时处理。
4月20日 星期三 多云
待疫情散去,要带娃看外滩
这几天,防护服、面屏、手套、口罩,一穿就是好几个小时。最难熬的就是热,我们需要一直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但大伙儿没有怨言,一切都是那么默契。
方舱给我的感受是这样的:在整个方舱医疗“大家庭”中,没有工作单位区分,所有医务人员就是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互相协助完成救治。患者们也比较配合,每次巡查时,总能听到一声又一声“谢谢”。有一个患者是凌晨送到的,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显然不适合进舱,出于对患者少折腾的考虑,我安排他进舱了,并密切监测其病情发展,第二天转运时,他一个劲地朝我说“谢谢侬”。
今天心情好——看到一则新闻说,上海全市疫情近几天呈下降趋势,社区扩散得到有效遏止。这几天,已有多批康复者符合出院标准,带着行李,出舱回家。我相信,离我们回家的日子也不会太远了。待疫情散去,要带娃来看看外滩。
■记者手记
致敬当下最可爱的人
曹淼英的日记,为我们大致复盘了这几年的战“疫”史。我们看到,每有疫情发生,无数“曹淼英”必逆行出征,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赛跑,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铮铮誓言。
一句句“我可以”的简短回复,是对职责不讲条件的忠诚,是对同胞血浓于水的情怀。一份份按着红手印“不计报酬,不计生死”的请愿书,让人潸然泪下。我相信,正是有了这么多“曹淼英”,这片土地才让人充满安全感和归属感。
致敬,向最可爱的“曹淼英”们。
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但我们坚信,没有一个冬天不会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新闻来源:绍兴晚报 2022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