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创造历史
劳动开创未来
一切平凡的工作
都可以创造
不平凡的成就
医者之心,逆向前行。
英雄侠骨,盼君凯旋。
这不,我们找到了一位救“沪”侠
平凡劳动者代表
——绍兴市人民医院 裘锦芳
看一看她的故事
来自绍兴市人民医院病理科的医生裘锦芳,是浙江援沪医疗队的成员。1995年出生的她,圆圆的脸庞上总挂着微笑,说话慢条斯理的,很温柔。
在出发支援上海的前一天,她刚刚完成了生命中重要的身份转换——从做女儿变成做妻子。
援沪已有35天,她说:“以前总想着能拿起手术刀去治病救人,后来选择了病理科。那么有机会为别人做点事情,也是好的。”
3月29日,裘锦芳和她的队友们赶赴上海支援当地的核酸采样工作。“每天人均采样量在900管左右,最多的一天做了一千多管。”
出于安全考虑,直到工作完成后他们才能脱下身上的防护服。而动辄六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和高强度的采样任务,让上厕所成为了一大难题。
“虽然医疗队发了成人纸尿裤,但说实话肯定不适应,第一反应还是想憋一下。”
为了减少上厕所的需求,她不敢多喝水。“早上酒店准备的牛奶,还有一些含水量高的食物,都是不敢吃的。”
一个月下来,援沪医疗队的队员们脸上都长满了痘痘。因为缺水,不少人手部皮肤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开裂。“一回到酒店就要猛喝水、涂护手霜。”
4月21日,绍兴市人民医院援沪医疗队收到了换防指令,裘锦芳和她的战友们可以回绍休整。然而,他们却主动要求留下。
“我们更有经验。如果再派一批人来,他们要重新适应这里的工作流程,我们还需要隔离才能返岗,也会增加医院日常工作压力。”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他们彼此相携相助,诠释着侠者的温度和力量。
和我们聊天的时候,裘锦芳还是习惯性地用了“男朋友”来称呼自己的新婚丈夫。
3月28日领证是早就定下的日子,临时接到随时待命准备支援外省的任务通知后,裘锦芳和她的男朋友决定:带上行李去登记,如果来不及,就推迟结婚。
她的男朋友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就在她前往上海后不久,他也接到了支援上海核酸检测的工作任务。
虽然两个人无法见面,但空下来的时候就会给对方发消息,交流彼此的工作情况。
“他会问,今天刚刚收到三万支样本,是不是你们那过来的?”这个时候裘锦芳会回答“很有可能”。古有鱼传尺素,鸿雁传书,这样看来,小小的试管倒成了他们情感的纽带……虽然分隔两地,但他们仍是最彼此最亲密的爱人和战友。
何谓侠者?她说自己只是一个坚守初心的普通人。裘锦芳说,在进行采样工作的时候她遇到过杨浦区一位快退休的老人,他主动承担了整个社区的对接工作,并牵头组织了志愿者团队。
“他跟我说,作为一个党员,在这个时候不站出来,谁出来呢?”这句话对她触动颇深。
裘锦芳说道,她不觉得自己做了多么伟大的事情。“侠这个词对我来说太高大了,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在尽医者的一份责任和义务,遵从自己当初选择医学的初心。”她说。
除了裘锦芳,绍兴市人民医院丁赛丹也是与爱人刚刚结婚便主动援沪;冯敏,一位二宝妈妈,每次与小女儿视频时,总是会偷偷地湿了眼睛。她们在换防的时候,本可以选择回到绍兴休整,但是她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克服困难、继续坚守。如今,30余位绍兴市人民医院队员与绍兴其他医疗单位的队员一起,尚奋战在上海一线,希望疫情的阴霾早日散去,让我们遥祝他们平安、平安、平安!
深夜22点的绍兴
是怎么样的?
有这样一群绍兴劳动者
他们在深夜仍默默坚持在自己岗位
守护万家灯火
……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一起去看一看绍兴深夜里的忙碌,去感受那些最暖心的烟火,致敬普通又不平凡的劳动者吧!
绍兴市人民医院临江院区,承接着绍兴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任务。
崔雁丽莎,37岁,是绍兴市人民医院临江院区一名夜间值班护士。深夜22点,正是她穿梭在病房间最忙碌的时刻。
作为一名夜班护士,她,是坚毅的。
巡视病房、测量生命体征、指导俯卧位通气、检查药品……从下午5点半到午夜12点半,整整7个小时,从暮色四合到万籁俱寂,她不曾停歇、不知疲惫。
这一天,结束完一轮查房,在电脑上记录好每一个病人的详细病情后,时钟已经走到了23点。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也是柔软的。
即使工作再忙碌,她总会留出时间陪患者们唠唠家常。她说,隔离病房就像个大家庭。“我会陪伴他们,一起克服恐惧、战胜病毒。”
结束病区的工作后,她也会抽时间和家里的孩子打视频电话。“我家老大说他有点想我了。”
“人类的赞歌是勇气的赞歌,人类的伟大是勇气的伟大。”
在绍兴,还有许许多多和崔雁丽莎一样的医护人员,正不舍昼夜地奋战在抗疫一线。
那些或无畏前行
或勇敢坚守的身影和话语
让我们看到了理想的闪光
致敬
所有劳动者!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2022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