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上午,位于东海之滨的上海临港方舱医院顺利休舱。至此,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省中医院、绍兴市卫健委所属医院共同组建的浙江省援沪方舱医疗队四队,在奋战49天后圆满完成支援重任,先后接管2个舱区3个舱位,共收治患者1632人、出院患者1258人。
据悉,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省中医院、绍兴市卫健委所属医院共同组建的浙江省援沪方舱医疗队四队于4月3日清明假期抵达上海,快速投入方舱医院病人收治准备工作,用最短的时间于4月7日凌晨2点顺利开舱,当天就完成432位新冠患者收治。
医疗队制定了完善的医疗工作制度、酒店驻地管理制度和防止职业暴露等制度,强化院感防控培训,整个医疗队始终以昂扬乐观的心态,积极献谋献计,相互鼓励,克服了各种困难,快速高效地完成方舱病人收治任务。
绍兴市人民医院有4位医生加入了省援沪方舱医疗队四队,他们分别是:呼吸内科 钟波、呼吸内科 曹淼英、肾内科 龚淑文、心内科 严龙辉。
白衣执甲
初心不改
一起来看看4位医生
在上海方舱支援的经历故事吧
1
钟波:抗疫征程必将终生难忘
我是钟波,绍兴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医生,加入的是浙江援沪方舱医疗队四队。4月3日下午,我们奔赴上海浦东新区,开启了抗疫征程。
抵达上海后的当天晚上,医疗队接到了大型核酸采样的任务,没来得及作休整的我们次日一大早就整装待发,到浦东各个小区采样点为居民进行核酸采样,2个多小时里采样了300多人次,社区的志愿者主动来做我的助手,很多当地居民不断地说着:“谢谢!”让大家的心里涌上阵阵暖流。
那么善良朴素的人们正遭受着新冠疫情的肆虐,我觉得作为医务人员,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共渡难关!
完成采样任务后,等待我们的便是此行主要任务——方舱医院的医疗救治工作。
我们进驻的上海临港方舱医院,是有着近1.4万张床位的大型方舱医院,由华山医院、江苏及浙江医疗队共同管理。
第一次参加这种大型抗疫工作,又作为绍兴医疗队领队的我,内心是紧张而忐忑的。
最初5天里,每天只能睡2—3个小时,忙着各种制度的熟悉、流程的梳理、督促自己及队员强化院感训练、物资联系等等。我们到上海的时候是疫情最严峻的时候,每天的病例数均属于高位运行,阳性病例不断出现,防护压力很大。在每天长达8小时的通勤时间里,我和我的队友们不能摘口罩、不能吃喝、不能上厕所……经受了身体方面的种种考验。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着起雾模糊的面屏,做着平时简单但此刻却很笨拙的动作,我时不时会想起00后抗疫护士的一句话——“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孩子了!”同样的责任和担当,促使我们日复一日的坚守。
4月7日凌晨,第四医疗队正式开舱收治病人,开舱当天就收治了400多位新冠患者。我所在的医生团队由24名医生组成,我担任病区副主任,每天需要游走各个微信钉钉群,梳理、传达、联络、沟通各种信息,包括制度、流程、问题等,每天需要关注交班、预检、会诊、转运、院感、辅检等各个环节,而病区的查房及患者出院转院更是工作重点。
病人病情状况参差不一,上至耋耄老人,下至4个月的婴儿,除了做好日常诊疗工作外,还要及时做好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让所有病人都能得到很好的救治。
虽然每一天都过得辛劳而充实,但也时不时涌现出被生命赋予的感动:高考学子克服嘈杂环境全心学习,退了烧的小朋友带来的欢声笑语,主动要求加入志愿者联盟的患者帮我们处理日常搬运工作,远去车上的出院患者不断向我们挥手致谢……
而我们的队员们在一起与其说是同事,倒更像是战友,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大家互相鼓励,相互扶持,共同战斗!
在各方努力下,5月21日,上海临港方舱医院终于正式休舱了!在上海奋战的日日夜夜里,我和我的绍兴战友们转战多个舱区,顺利完成救治任务,并做到了零感染!终于,我们迎来了回家的曙光!相信援沪的种种经历将照亮我今后的人生道路,永远激励我前行!
2
曹淼英:守沪,阴霾终将散去
不知咋的,今天早上5点钟就醒了,是知道马上要回家内心激动得睡不着吗?
从4月3日出发到上海,已经整整50天了,2天后就要启程回家了,说真的心中还是有点不舍,马路对面的小区依旧传来此起彼伏的声音:“带好抗原,下楼核酸……”,而我相信用不了几天,上海又能恢复往日生机。
这50天里,省内各医院的战友一起奋斗在临港方舱,见证它开舱、关舱,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而我们都是见证者。
风雨同舟抗疫情,从刚进入方舱时内心的忐忑到从容应对舱内各种突发情况,大家的工作配合始终默契,因为所有人心里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打赢这场胜仗,平平安安回家。
作为一个呼吸科医生,在临港内所做的工作如果放在平时那真的太轻松了,无非就是一些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加一些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还有就是心理安抚工作,都是日常医疗工作中的小事。但是如果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呢?转身、低头这些动作都要格外小心;气温高了护目镜都起了水雾,一滴滴往下流;后半夜防护服内后背凉飕飕的,只能不停地活动;上班时间加上路上时间将近要8.5个小时,不能吃喝拉撒,尽管心里对尿不湿是千万个不愿意,但大家还是都穿上了,就怕途中出现各种意外情况。
阴霾终将散去,阳光终将温暖。看到新闻通报,上海昨天新增本土病例52例,无症状感染者570例。胜利的曙光马上到来,相信上海的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恢复在即……
3
龚淑文:最幸运的是,目之所及皆为和善
4月3日那天,我们从绍兴出发去上海支援,带了点小离愁、小忐忑,更多的,还是使命感。
4月4日,接到任务,我们一早便进入社区核酸采样,因为是老小区,没有电梯,在连续为几户5-6楼的住户上门采样后,加上穿着防护服,累得气喘吁吁,那个当下,坚定了要在疫情结束后加强身体锻炼的决心。
4月6日,我们进入方舱,一个区有约500位左右的患者。作为医生,我们负责患者收治、观察病情,给予治疗,并评估出院,还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疏导。疫情环境下,有的患者会出现焦虑等情况,需要及时关怀和疏导。同时我们也要做好严格的自我防护。
我们20余名医生被分为7组,4小时一班,一天有6个班,虽然每个班的工作时间不长,但是因为工作地点和我们居住的地点较远,路上要一个多小时,来回将近3小时,所以每次都需要提前1.5个小时出发,再加上穿脱防护服和大家集合等待的时间,所以一个班出门到回来基本在8小时以上。像晚上12点—凌晨4点的班,那基本就是通宵,另外几个夜班也都只有2—3小时的睡眠时间。
一个轮班里有连续4个夜班,真是错了饭点、乱了睡眠,每每醒来,不知白昼黑夜。
幸运的是,在方舱,我面对的大多是和善的笑容,听到最多的是:谢谢!你们辛苦了!
记得一次带舱内的几位老年患者去做CT检查,一路上听他们聊天,说的最多的是医务人员不容易,这边的医生护士很耐心,对他们很关心,每每听到这些,我的心里总是暖暖的,那种被认可、被理解、被信任的感觉足以消除我们身心的疲乏。
随着每日新增病例数下降,舱内病人减少,5月21日我们迎来了休舱。5月24日我们可以回绍兴啦!大家都已在整理行李了,由于一直在上海抗疫,错过了家里大、小宝贝的生日,该想想怎么弥补他们了……
愿疫情过去,大家都能陪伴爱的人,去到想去的地方,吃到想吃的美食,山水一程,治愈一生……
4
严龙辉:八方汇聚风雨临,信翁遥报海潮平
3月29日那天傍晚,我临时接到通知:需要去上海方舱支援。3月30日妻子小橘收到通知:支援临江院区。我们明白,这一别,应该会有好多天不能见面,于是我们收拾好各自的行李,到迎恩门吃了一顿“好的”,第二天又去逛了逛书圣故里。
4月1日,送小橘到隔离酒店,期间学习了院感防护、各位援鄂大佬的方舱工作经验和小tips。4月3日,我便离开绍兴来到上海。
4月4日,要出任务了,不过是去支援测核酸,没有外出测核酸经验的我内心还是比较忐忑的,想着到时候听队友指挥就行了。当天晨起出发,领物资时我得到一个“好消息”——我是去一个人的位点(泪目)。当车上的小伙伴们下了一大半时,我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没错,我是最后一个点位下车的!还记得那天的风真的很大。到位后居委和志愿者同志很热心地接待了我。了解了小区人数和我手里的物资数量后,我们决定10人一管混采,照着记忆中采核酸位点的布置,抓紧布置了我的工作台。感谢居委,志愿者的帮助和居民的配合,工作进行得很顺利,还收到了小朋友的礼物(卡通车),很开心,不过,碍于规定没带走,有点遗憾。
4月6日,前半夜收到通知要进舱啦!心情激动又紧张,整整接近2个小时的车程之后终于到达了方舱。简单布置了护士站、医生站、抢救室等地方,熟悉了电脑系统,放置了药品、心电图机、除颤器等设备,折腾到23点多。
接下来正式开始了方舱医生的工作,每天巡视舱内患者情况,病情变化及时处理,解决他们的吃住问题,缓解患者情绪。
每天晚上都要开会解决实际面临的问题。领队和华山医院的领导们很快一一解决了问题:药物储备增加,完善紧急、普通转运流程,制定出院流程,可以顺利开展CT、B超、血化验等检查。我们就像勤劳的工蜂,逐步构筑完善我们的蜂巢,来抵御外界的风雨。
好消息接连不断传来,新增数量持续减少;出院人数超过入舱人数;我们迎来了第一次休整;窗外传来的机动车声渐渐喧闹……
4月30日,小橘结束定点医院支援开始隔离啦!上海第一家市级方舱也关掉了!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前进。
时间过得真快啊,到上海已经一个月多,袁爷爷逝世1周年,汶川地震已经过去14年。这次援沪真的让我感触良多,意外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以前不懂为什么女孩子们那么重视仪式感,现在理解了,有些事错过了可能就是永远,当然要好好经营、纪念、珍惜,家里人都健健康康,大概就是最大的好消息了。
5月19日,我们拍了集体照。5月22日,上面正式宣布24号我们可以离沪返浙。
就要回家啦!可惜近在咫尺的东方明珠夜景没看成。写了一首打油诗概括了援沪的过程:忽闻户外情势紧,夜半钟铃催人行。八方汇聚风雨临,信翁遥报海潮平。
内容来源:绍医援沪方舱医疗队队员
新闻来源:2022年5月23日 越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