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学习强国】持续高温天气,谨防重度中暑

【学习强国】持续高温天气,谨防重度中暑

2022-07-15 阅读量:1370 作者: 作者科室: 编辑: 编辑科室:

新的一周,高温天气持续“霸屏”,浙江各地依旧“热力四射”。近日,绍兴多地发布了高温红色预警信号。高温酷暑下,中暑患者也多了。在绍兴市人民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科就躺着好几位中暑患者。急诊科主任丁国娟介绍,这些中暑患者中,大多为闷在家中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或顶着烈日工作的户外工作者。

钱师傅今年67岁,是一名户外工作人员,被工友发现时,他已经意识不清,并伴有大小便失禁,工友立即将他送到了绍兴市人民医院。“幸好送医及时,再晚一会,后果不堪设想!”急诊科医生说道,患者送医时体温已经高达42.1℃,血压52/29mmhg,被诊断为“重度中暑”,情况十分危险。医护人员立即使用亚低温治疗仪(冰毯)对他进行物理降温,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治疗,目前,还在重症监护科进一步诊治中。

无独有偶。45岁的李师傅也是一名户外高温工作者,中暑后他倒地昏迷不醒,被工友发现后先被送往袍江医院,医生予对症治疗后因病情危重转至绍兴市人民医院继续治疗,目前,也是住进了重症监护科,处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状态。

李大爷今年90岁了,平日里,一直生活节俭,也不习惯开空调,这几天气温高,家里像蒸笼般又热又闷。早晨,家人起床后去把李大爷叫醒,发现大爷已经失去了意识,送到医院时测量体温已高达40℃,且大小便失禁,呼吸非常急促。

“这是典型的热射病!”有着丰富经验的急诊科医护人员立即予以降温,补液等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相关治疗,完善各项检查后,李大爷被送入重症监护室进一步严密观察与治疗。“夏季温度和湿度较高,有心脑血管等慢性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身体虚弱的人群和户外工作者是中暑的高危人群,一定要注意避暑降温,防止出现中暑。”重症监护科医生说道。

中暑并非小事,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三个级别,当严重到热射病的程度就可能致命。

医生强调:7、8月份还将会有持续高温天气,户外工作者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与此同时,在家的老人也要格外当心,保持家中通风,避免湿热,适当降温,谨防中暑。家属应尽量为老人安装空调,并调节至合适的温度。

高温天,容易发生中暑的人群,除了长时间在高温下室外作业的人群、老年体弱者之外,孕妇儿童、肥胖人群、大量饮酒者、过于劳累的人群也容易出现中暑情况,甚至热射病。

“天气炎热,大家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在高温环境中进行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应少量多次饮水补充水分。需要注意的是,大量出汗会导致体内盐分与矿物质的流失,应注意补充钠,淡盐水、干菜汤、绿豆汤等都是可以喝的。”急诊科医生提醒。

一、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障碍。在高温、高湿、暴晒、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人体会出现散热障碍,导致体内热量蓄积,易发生中暑。

二、中暑有哪些症状?

中暑初期会出现头痛、头晕、心悸、体温升高等症状,严重的会出现恶心、呕吐、痉挛、昏迷和意识丧失,甚至死亡。根据中暑的症状可分为先兆、轻度和重度中暑三类。

先兆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中出现乏力、大汗、口渴、头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胸闷等症状。

轻度中暑主要表现为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至38℃以上,也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皮肤湿冷等。

重度中暑除轻度中暑表现外,还有痉挛、腹痛、高热昏厥、昏迷、虚脱或休克,严重的会引起死亡。

三、中暑了怎么办?

一旦周围有人中暑,应立即将病人移到阴凉处,并保持通风。解开衣扣,用多种方法帮助身体散热,适当服用藿香正气等解暑药物。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不清或痉挛,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四、如何预防中暑?

1.尽量呆在有空调的室内。外出时,穿浅色宽松的衣服,做好防晒,使用遮阳帽、遮阳伞阻挡紫外线的照射。

2.多喝水,不要等到感觉口渴了才喝水,应及时、适量补充水分,尤其是出汗过多后,更需要注意补水。

3.准备防中暑药物,可以携带一些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药物。

4.不要将儿童,老人或宠物独自留在关闭的汽车中。

5.合理调整膳食,夏季应以清淡饮食为宜,适当增加含钾、镁的食物,如芹菜、黄瓜、香蕉、绿豆等。

6.保持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有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


新闻来源:学习强国  2022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