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当头,骄阳似火,进入小暑后的绍兴气温一直居高不下,出门除了做好防晒工作,及时科学补充水分显得尤为重要。
绍兴市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陈素娥表示,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推荐成年人每天喝水1500~1700毫升,如果将这些水换算成200~250毫升的一次性水杯的话,基本每天七八杯。不过,考虑到高温天气出汗多,她建议在此基础上适量增加,“少量多次饮水,特殊人群视情况而定”。
“牛饮”补水不如少量多次
昨天上午,记者在越城区的一些街头看到,有不少户外修剪树枝、更换盆栽、整修路面的工作人员正在作业。烈日下,他们挥汗如雨,汗水湿透了上衣;临近中午时分,路旁的树荫下,有几位工作人员在休息,一边摘下头上的帽子摇着扇风,一边抱着大水壶咕咚咕咚喝水。陈大伯是一位工程施工人员,他说他一口气可以喝大半瓶水,这样才感觉“真是解渴!”
对此,陈素娥医生说,户外工作人员夏季出汗多,水分、电解质流失特别多,最好不要在感到口渴时才饮水,因为口渴时表明人体水分已失去平衡,细胞开始脱水,此时才想到喝水已经过晚。比较好的做法是少量多次饮水,每次200毫升左右比较适宜。“牛饮”反而不利水分吸收,也会使胃难以适应,造成不良后果。其实,喝水不仅可以解渴,也可以促进人体散热降温,防止中暑。建议拿水冲一下手臂或用湿毛巾擦汗,让水分在蒸发的同时降低体温。
运动后切不可大量“冰饮”
昨晚,在越城区体育中心的篮球场,一群男生正在篮球场进行三人对抗赛。一局结束,小王和队友下场休息,在旁边观战的女生们很贴心地递上了准备好的冰镇饮料。男生们全身冒汗,接过饮料就一饮而尽,有的还拿冰镇矿泉水冲头发和脸。
对此,陈素娥表示,这种场景与很多青春影视剧中的情节相似,女生的举动虽然很贴心,可是做法不科学。因为人体在剧烈运动后,身体的血液循环加快,体温急剧上升,如果直接饮用冰凉饮料或者矿泉水,会引起胃肠道快速收缩痉挛,引发肚子痛和腹泻。建议在运动前1小时,补充不超过500毫升的水。在运动过程中,每半小时左右补充100毫升到150毫升的水。运动结束后,再补充500毫升左右的水,但需要适度分次补充。参与户外运动的人群,不宜饮用野外生水,因为生水中可能含有各种微生物和寄生虫,直接饮用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运动后人体的各个脏器处于比较劳累的状态,突然大量补水会导致心脏负担明显加重,对很多脏器功能,特别是心脏不利。”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康复中心主任袁大陆表示,剧烈运动后特别注意不能“一次性”大量补水,在高强度的运动下,比如马拉松这类极限运动或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还需要适当喝含有电解质的水,比如含盐、含糖的水,这样可以把人体丢失的盐分和糖分补充回来。绍兴人比较喜欢的干菜汤就很不错,淡盐水也可以。
特殊人群饮水因人而异
“人体失水其实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比如出汗后,很多人知道水分蒸发需要补水,其实人体在呼吸、睡眠等过程中,也会失水,一整天在空调间里待着也会感觉口渴。”陈素娥还告诉记者,对于特殊人群比如老年人、婴幼儿,他们在夏季也需要注意补水。通常,老年人对口渴的敏感度降低,所以常处于不自觉的缺水状态,而且消化道分泌少、容易便秘,不少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血液的黏稠度大,也容易影响心血管系统;而青少年的运动量大,对水的需求多,可孩子比较贪玩有时会忘记饮水,到特别口渴时才大量饮水,对水的正常吸收和健康都不利。
陈素娥提醒,夏天是否补水因人而异。对于一些需要“限水”的特殊人群,比如心脏病患者、肾脏功能不佳者,需根据医嘱确定每日饮水量。未满6个月的婴儿,因其肾脏功能发育未完全,在母乳充足的情况下不需要额外补水。此外,不建议肝功能异常者及有水肿情况的人群多喝水,否则可能造成低血钠症和液体负载过多等症状。具体情况最好听从专业医师的建议。
此外,盛夏时节,经过一晚的睡眠,呼吸、汗液蒸发等会带走人体大量水分,早间身体会处于缺水状态。早晨起床时建议先喝杯白开水,补充一晚消耗的水分,以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维持体液的正常水平。睡觉前也可以喝一杯水,但不要大量饮水,以免影响睡眠。饭前30分钟喝100~150毫升的水,既可以保证进餐时消化液充分分泌,还有助于减弱饥渴感,不至于摄入过多食物,帮助控制热量摄入。但如果进餐前喝太多水,则会冲淡消化液,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夏季,最健康的饮品还是温开水。如果觉得白开水寡淡,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点柠檬片、薄荷叶、玫瑰花、山楂或自制清淡的绿豆汤等。
来源:绍兴晚报 20220715
http://epaper.sxnews.cn/sxwb/html/2022-07/15/content_11960_64613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