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绍兴日报】石头会在胆道里上演一场“漂流记”

【绍兴日报】石头会在胆道里上演一场“漂流记”

2022-09-19 阅读量:1307 作者: 作者科室: 编辑: 编辑科室:

微信图片_20220919093521.png

 rb02RBXW2C917b005.jpg


 ■ 记者 汤桂平


  人的身体上有时会长出各种各样的石头,长在泌尿器官上,会形成尿路结石;长在血管里,会造成血管堵塞……今天的话题是石头长在胆道上造成的疾病。近年来胆结石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尤其是办公室一族,成为胆结石“攻击”的重点对象,经常能听到某些人因为饮食不当变成“小黄人”的事。本期健康大讲堂,我们邀请绍兴市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科主任沈志宏,让他给我们讲讲石头在胆道里的“漂流记”。

  “胆”小事大,别小看石头

  27岁的王先生,平时总喜欢点重油重辣的外卖当午餐,前阵子突然觉得肚子疼,强忍两天后不但没有好转,皮肤也开始慢慢变黄,甚至连眼睛巩膜也变成黄色。前不久到医院一查,原来是胆囊、胆总管被密密麻麻的结石塞满,结石引发梗阻导致胆汁无法顺利排出,出现梗阻性黄疸,总胆红素、转氨酶等指标超出正常值数十倍,这意味着肝脏也遭受了严重损害。   

  沈志宏说,我们通常说的胆结石是指发生在胆囊里的结石,而医学中其实严格划分的话,还有胆管结石,这是根据其发生部位不同而命名的。这小小的石头,可以引起胆囊痉挛,周而复始,引起内部慢性的炎症,尤其是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右上腹隐痛,同时伴有反酸、恶心等症状,常常会被误认为是胃病。如果小石头“卡”在胆管里,就可能会出现寒战高热或者“小黄人”的表现(黄疸),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这胆道里的小石头。

  人体内的胆管很长,从肝脏部位一直延伸到十二指肠。它就像一棵树,上面有很多树枝,胆囊相当于树枝主干上结出来的一颗大果实,内里都是相通的,这就是胆道系统。胆管结石,属于枝干上结石,治疗相对麻烦,除了出现黄疸、疼痛、发热等症状外,还会有休克表现,过去主要靠开刀治疗,死亡率达10%~30%。而现在随着医学发展,可以做ERCP手术,即胆管内放置引流管,通过内镜,就能把里面堵塞的石头取出来。但如果不及时手术,久而久之,结石就容易引起黄疸、炎症,甚至演变成胆管癌。

  胆道结石跟饮食习惯关系很大

  好好的一棵“树”,怎么会长石头?沈志宏解释,胆囊和胆管形成结石的原因各不相同。胆囊结石,大多数以胆固醇为主要成分。饮食胆固醇过剩,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会聚集、沉积、结晶,其中胆汁胆固醇过饱和是结石形成的前提条件。当然,与人体本身的胆汁酸性也有关系。正常情况下,胆汁中的胆固醇、胆汁酸维持着一个动态的平衡,不会形成胆结石,但当这个平衡被打破,就会使处于溶解状态的胆固醇形成胆固醇单水结晶。另外,胆道流体动力学发生变化,也容易造成胆汁淤积。过量的胆固醇在胆囊壁沉积滞留,又反过来抑制胆囊壁的平缓肌收缩,阻碍胆汁排出,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胆结石的形成。

  胆管结石则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从胆囊里掉下去的结石,是继发性结石。还有一种是自己长出来的原发性结石,这种结石往往是先天性的,先天性胆总管狭窄、胆管扩张、胆道寄生虫等胆道疾病和基础疾病,都与胆管结石的形成有关系。

  沈志宏说,胆道结石的发生和饮食、运动习惯、药物服用都有关系,比如,胃部手术后的病人,肝硬化病人,以及肥胖、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易发胆道结石。通常这类病人体内的各项激素都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还有糖代谢和脂代谢等异常,多数伴有胆固醇水平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胆囊排空也较常人困难,所以更容易长胆道结石。

  研究表明,胆囊结石的发生率往往城市高于农村,西北地区高于沿海地区。沈志宏说,这足以说明饮食习惯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胆囊结石会表现为胆绞痛,但石头位置会随体位改变而改变,可能还会表现为背部牵涉性疼痛。此时,通过简单的空腹B超就可以诊断清楚。

  “保胆取石”不可取

  很多人认为,结石不痛不要紧,不需要治疗。“其实还是需要干预的。”沈志宏说,患者要定期复查,尤其是出现以下症状时需要及时手术治疗:比如,结石数量比较多;结石的直径比较大(大于2厘米);胆囊壁瓷化,或厚度达3毫米以上;合并胆囊息肉……这些都要尽早手术,行胆囊切除手术。沈志宏说,结石可以表现为较大的一颗颗石头,也可以表现为泥沙样的特殊状态,后者更不能掉以轻心。胆囊结石时不处理,石头掉下去就可能变成胆总管结石,容易诱发胆管炎、胰腺炎,导致小病拖成大病。在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手术可达到根治目的,目前微创治疗的成功率已达99%。

  至于一部分人提出的“取结石保胆囊”的想法并不可取。沈志宏说,胆囊里石头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说今天石头取出去,后天可能又会长出新的石头,它跟体质有关,极易复发,目前保胆取石术并不成熟,所以不推荐大家这么做。那么,不切胆只吃药可不可以?他表示,目前市场上的药基本无法治愈结石,只能控制,而且需要常年坚持吃药,大部分人最终还是要手术,杜绝后患。

  胆囊切除后,是不是胆的功能就没有了呢?对此,沈志宏认为没有必要担心。他说,胆汁产生于肝细胞,胆囊相当于一个水库,只是起到了储存胆汁的作用。胆囊切除后,胆汁依然能够由肝细胞生产得到满足。只是,它的浓度会低一些,短期消化差一点,但人体系统有自我调节功能,很快就会适应。

  本期主讲

  沈志宏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绍兴市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科主任。浙江省康复医学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微创学会胆胰内镜组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学会委员、绍兴市抗癌协会理事、绍兴市医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绍兴市医学会加速康复委员会主任委员。擅长肝胆(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症、急性胰腺炎、肝胆胰肿瘤、胆管扩张的诊治,尤其是对肝癌、胆囊癌、胰腺癌、胆管癌的靶向、免疫转化综合治疗。


新闻来源:绍兴日报 2022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