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手沈静日本福井大学附属病院进修学习汇报
2016-10-12
阅读量:1478
作者:
作者科室:
编辑:
编辑科室:
2015年9月,我受医院委派赴日,在日本福井大学医学部附属病院开始了为期一年的进修学习生活。在日学习期间,进行科研工作的同时有机会了解到日本医疗部分的管理机制和服务理念,现将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
福井大学是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医学部前身为福井医科大学,附属病院位于福井郊外,床位600余张,为福井県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同时也是该県医疗中心。
我所在的循环器科隶属于第一内科,专业方向为心脏及大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及周围血管疾病等方面,常规开展PCI术、周围大血管支架植入术、起搏器植入术、先心封堵术及射频消融术,床位50张,常驻医生13人,非常驻医生3-6人,一般情况下住院患者人数为20-30人左右。它看上去仿佛规模不大,却是强大的医疗服务平台和科研机构,这正是日本分级诊疗制度的体现,患者经家庭医生、社区医生评估后逐级分配,只有真正重症疑难患者才进入上级医院入院治疗。医生对患者基本情况了解也更加详细,医患关系比较和睦。门诊的情况也是如此,即使在早上十点钟经过门诊,候诊区的人数总是寥寥可数,甚至基本见不到候诊的病人,一个医生普通门诊的日诊数为10人次,医生有充足的时间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检查诊断和治疗。
日本公共设施的便利性和人性化举世闻名,医院更是如此,不说患者床头配备的各种电子设备,也不说放射检查处的更衣室,说说天天都在体会的防滑地面,医院的临床栋和大学的基础栋都有天桥相连,所到之处的地面皆铺有特殊材料,平日即有防滑作用,如果沾水反而阻力加大,比干燥地面更加“难以滑到”,纵然福井雨水丰沛、气候潮湿,也不用担心患者的滑倒风险了。
医院的文化宣传十分走心,走廊的宣传画简洁明了,色彩相宜,不少是艺术系学生的习作,一栋几层几拐的楼,左拐就是学校,右拐就是医院,没有高楼大厦,也不崭新
锃亮,楼前照例有植树,似乎与国内并无二致,有一天偶然从其中小路穿过,突然发现不少树前有块小小的砖碑,上前细看,刻着“xx退官纪念植树平成xx年”,“xx入学植树平成 xx年”,“xx入职植树平成xx年”,“xx会议植树 xx年”,不禁慨然,用植树来纪念,真是极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医院除了日常的临床和教学工作外,对外交流也很多,有来自亚非拉的长期学习者,也有来自欧美的短期交流者。
进修期间我主要从事科研工作,虽然之前已有心理预期,但这个国家对科研资金与精力的投入还是让我印象深刻。
初入研究室前,必须联系专门的实验仪器部门,对每台仪器的操作进行或长或短的培训,对每一个细节都会有详细的说明,每台仪器旁边也有图文并茂十分详细的操作指南,实验耗材多是一次性用后抛弃型,看惯国内“节衣缩食闹革命”来搞科研的我,看着real心疼,但是这些都是实验顺利准确进行的保证。当然,这与科研资金投入制度有关,日本科研资金投入颇丰且管理严格,科研人员们在进行科研工作时绝不节省也绝不浪费,该用的绝不少,不必要的也绝对不会多。
每周一次教授大查房,每周一次病例讨论会,交流各自的疑难病人和诊疗信息,除了日常的临床工作,医生们还有许多学会和会议要参加,交流自己的研究,捕获新的动向,随时更新信息储备,改良研究方法。教授尤其勤奋,即使周末也常常是参加完会议后返回办公室继续加班到晚上八九点钟。实验开始前,老师会跟我反复讨论实验计划,实验进行中,也会定期向老师汇报进度,讨论下一步的进程,每次讨论,老师都会有新的相关文献和从学会上交流的研究新进展更新,因此我也不敢懈怠,反复修正实验流程的同时,尽可能多的翻阅文献,更新信息。
一年的时间或许只能管中窥豹,但让我看到了差距的同时也感到了需要进步的迫切,感谢医院给我这样的机会,我受益匪浅,更希望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学习进取,为医疗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青年文明号号手 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