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为表彰先进,激励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再接再厉、善作善成,在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浙江省委授予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表现突出的40名同志“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我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绍兴市援鄂医疗队第一临时党支部书记狄枫获此殊荣。
有一种情怀,叫医者仁心。
踏上征程,狄枫内心踏实平静,他告诉亲朋好友“我只不过是短期换了个地方工作”。
狄枫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是妻子的丈夫,是体弱多病的父母的儿子,但是,他说“我是科室最年轻的呼吸病学专家,是党员,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2020年1月23日晚,当狄枫得知绍兴市卫健委要选派呼吸科专家驰援武汉的信息后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他和呼吸科、重症监护室的四名护士组成了绍兴医疗队,参加浙江省第一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奔赴武汉。
驰援武汉的动员,从报名到确定,不到两小时;从接到出发的通知,到出发,不到12小时。疫情就像是冲锋的集结号,当号角吹响,他舍下儿女情长,逆行而上。
狄枫到达武汉后,随省医疗队进入武汉四院19病区从事隔离病区临床一线工作。他乐观坚强,内心踏实平静,他在微信朋友圈告诉家人和朋友,他只不过是短期换了个地方工作。事实上,身在武汉重灾疫区,穿梭于最一线的隔离病房,给病人治疗和心理支持的他,随时都有被感染的危险,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但走进隔离病房的他,早已忘我,他更关注的是,如何给危重患者制定救治方案,如何舒缓患者焦虑的情绪,如何为患者建立信心,给予力量。
没有比此时此刻让我更加深刻领悟到“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所包含的人性传递和人文之光。
到武汉的日子从大年初一,转眼到元宵节,继而到情人节,一晃就是半个多月过去了。要说不想家,那是不可能的。那天,同事问他,情人节见到视频里“前世的小情人”(女儿)哭了没有,他说,“跟女儿视频通话是我最开心的事情”。
说起哭,到了武汉,还真哭过几回。不是因为家人,是看到武汉的医护人员倒下,一遍遍说对不起大家,他哭了;看到好好的病人,一下子病情急转直下,突然离去,他也难过地留下了眼泪。
但是,他知道他必须坚强,为了给病人更多的信心,为了留住更多的病人,必须从悲伤和压力中释放自我。
“放心,一定会好起来的”是这几天他和他的团队同事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要是放在平时的工作中,疾病的风险和职业地严谨,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医生这么肯定地与病人说。
他说,最近的夜班收了两个新病人,是对老夫妻,病情都不重,看了CT片子,应该已经是肺炎的吸收期,可是核酸持续阳性,他还是习惯性的说了那句“放心吧,会好起来的”,老夫妻竟然当场落泪,握着狄枫医生的手说,“谢谢医生,得了这个病,我们好几天没有吃下饭,睡好觉了,有了您这句话,我们今晚可以睡个好觉了”。
此时此刻,让他深刻地领悟到,长眠在美国纽约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墓志铭上镌刻的那句“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所包含深意,医学技术的力量是有限的,医学人文的关怀却是无限的!
有一份初心,是医者使命与担当;有一种相遇,是医者情怀的人间大爱
抢救病人,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常有的事,但是,在隔离病房,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重重的隔离衣、防护服,层层的口罩、眼罩,本已闷热难耐,遇到危重病人做心肺复苏,一使劲,身上的汗水如雨水般顺着身体往下淌,而眼罩内的汗水被狄枫戏称“可以养只小蝌蚪”。
记得有一天夜班,狄枫就遇到危重病人抢救,他与同事每隔五分钟轮换着做心肺复苏,一边还要与家属联系沟通,持续的抢救终于没能挽回生命,狄枫非常沮丧难过;走出病房,才发现竟然连续有9个小时没有上厕所不喝水,内衣浑身湿透,高强度的体力支出和高度紧绷的精神,几近虚脱。但对于狄枫和同事们来说,这些都算不了什么。
因为来到这里,他就希望能为武汉人民做一点事,尽一份力,多一份守护。团队里的医生护士,大家已相互熟悉了彼此的眼睛和轮廓甚至声音,亲如兄弟姐妹,他们互相鼓励,对战胜疫情充满信心。
在武汉,他还遇到了很多浙江呼吸学科的同道与前辈,碰到了母校的老师、同学,碰到了他前任的研究生会主席。正是医者的情怀和使命,使他们注定会在这个时刻这个地点相遇,他坚信,他们一定会战胜病毒。
冬天就要过去,春天一定会到来。他期待,等疫情过去,与同道们的美好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