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医院新闻- 荷兰手记2:LU篇

荷兰手记2:LU篇

2013-04-03 阅读量:1075 作者: 作者科室: 编辑: 编辑科室:
      荷兰的高等教育一直高居欧洲大陆榜首,在历年的泰晤士全球百强高校排名中,荷兰的入围高校数量都仅次于美国、英国之后居于第三,这充分说明了荷兰在高等教育中的雄厚实力,相信也相当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所谓LU,就是Leiden University-莱顿大学的缩写,也就是我此次赴荷求学的学校。在荷兰文里,它的官方称呼是Universiteit Leiden。说起莱顿大学,在荷兰,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其名声相当于国人提起北京大学一样。然而在我来荷兰之前,我却其实也并不知道有这么个学校,但如果我提起爱因斯坦、曼德拉、丘吉尔,你却一定知道。其实他们都在那儿呆过,爱因斯坦还一呆就是26年,荷兰前2任女王和现任国王也都毕业于该校。它的历史上,至少出过16位诺贝尔奖得主及8位外国元首,本国的,尚不算在内。在荷兰境内,它是低调的御用皇家学院。所以说,如果你也怀揣当国家元首的梦想,也许,莱大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1574年,莱顿城受到西班牙军队的围困,但居民拒不投降,一直坚持到10月3日,荷兰大军赶到援助,给饥饿的市民带来了面包和鲱鱼,莱顿才得以解放。此后每年此日,政府都要发给市民一份面包和鲱鱼以示庆祝,这个传统延续至今,发放地点就在市中心古老的运河边。1575年,鉴于莱顿市民在过去的一年中抵抗西班牙军队的英勇表现,威廉王子告诉市民,可以选择免税,或者建大学作为奖励。半个世纪前的莱顿市民就已经认识到,免税令并不保险,随时可能被撤销,而大学却能千古留传,于是就有了莱顿大学。
      LU诞生的年代,正是科学革命爆棚的年代,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伽利略开创科学实验方法论,新大陆相继被发现,这些伟大的成就不断地打破着人们既往的固式思维与视野,人类逐渐走出封闭的世界。
      创立之初,莱大就采取了两大措施:招聘一流的学者来任教和统一使用拉丁文授课,这大大方便了不同国家的学者来执教或求学,使其迅速得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我想,中国的一流大学入围世界前百强高校数一直止步不前,跟未普及全英文授课应该也有相当程度的关系),如今,硕士及以上课程采用拉丁文或全英文授课依然是其传统。它是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之地,昂纳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低温物理实验室,并从中提炼出液化氦,发现了超导现象,洛伦兹力、范德华力都是从这儿产生的;它是人类第一次尸体解剖公开课的举行地,这在当时无疑是对神权的挑战,保夫还专门设计建成了圆形的阶梯教室以便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观看到人体解剖的全过程;它也是荷兰天文学和考古学的发源地,是沃尔特证明了太阳系的所有星球都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旋转;它还拥有荷兰第一座植物园,收集有3000多种植物以供教学。
      今天的莱大,已经拥有9大学院,50多个系所,150个专业,11个核心研究领域,超过40个国家级或国际级研究机构设立于校内,优势领域为自然科学、医学、社会与行为科学、法学和文学。历史最高全球千年高校排名位列世界第4,是欧洲大陆声望和学术地位最高的大学,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同属欧洲顶尖研究型大学联盟(LERU)的创办者,其人文科学排名欧洲第1。在2013年泰晤士世界大学最新排名中,LU位列64,2012 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75,医药专业名列56。在荷兰国内,LU一直稳居前二,而阿姆斯特丹大学与乌特勒支大学则交替上下前两名。
      但在LU的官网上,你能找到的亮点却仅仅是“它是荷兰境内最古老的大学”,反倒是国内的百度中有提到它与荷兰王室的渊源,它与牛津并称“双子”等等……,如此华丽的履历都被莱大低调地skim了。然而在荷兰呆久了之后,慢慢发觉相对于贵族观念浓厚的英国而言,在崇尚自由平等的荷兰,这些似乎并没什么可炫耀的。就像前任女王顶着“公主”的光环,照样骑自行车上学;就像现任国王威廉当年迎娶阿根廷姑娘,一路顺畅无阻,荷兰人都觉得再正常不过。王室并没有过多的神秘感,王室的爱情也纯属私人事务。而英国的威廉王子迎娶家境殷实的凯特却耗时8年,还被指责缺乏“蓝血”背景。欧洲的两大王室,都倡言低调,然而一个自然,一个刻意,由此可见一斑。
      面积不及浙江1/2,人口堪过浙江1/4的荷兰,国内生产总值却高居世界前15位,政府每年投入高额经费以供科研需求,研发出关键技术与专利后再获取巨大利润。荷兰人的精明闻名全球,以至于英语中甚至用“go dutch”来表示AA制。老实说,以前还真是小看荷兰了。然而,尽管荷兰的商贸活动遍及世界,鹿特丹与阿姆斯特丹的商学院享誉全球,LU却没有经济学、商学与管理学院,仅仅因为这类课程被认为不符合莱顿大学的传统,它的贵族脾气似乎在这里才得窥一隅。但它拥有全欧最大的汉学研究中心,从1851年开始,莱大就设立了中文和日文专业,其汉学院的图书馆是荷兰唯一一所中文图书馆,并且其馆藏书量傲居欧洲各国中文图书馆之首。它低调地,玩着高雅。
      同许多世界名校一样,莱大是没有封闭式校园的,整个莱顿市散布着它的130多座建筑,不同学院的学生每天去不同的建筑内上课,百折千回的运河流转在莱大的各个角落之间,桥栏上、小路边停放的自行车,还有巷子深处小小门面的主建筑群入口,无不彰显着它的低调,诉说着它古老而优雅的传奇历史。莱顿,这个半小时自行车可以骑完整个市区的小城,就因它而闻名于世。
Doelensteeg,一条幽深的小巷,LU人文学院的入口,便隐在这条狭窄的小巷深处。低调,从大门开始。
      顺着小巷往里走,就可以看到这个通往LU主建筑群区域唯一比较象样的入口。是不是觉得象个小区的后门?没有标识,不带岗亭,也没铁门,形同虚设。以至于我第一次去的时候,连问数人才敢确定,这里,确实是举世闻名的LU。
      Lipsius的大门。我曾经固执地认为,那块蓝颜色的东西是装修时用来遮挡外墙的幕布…直到两个月后,既不见外墙有装修的动静,也不见幕布有撤下的迹象,我才不得不郁闷地咽下心中的不满与嘀咕。
绕过Lipsius,眼前豁然开朗,小桥流水赫然入目。所谓“柳岸花明又一村”,这便是了。
 
翻过小桥,傍水而立的便是著名的莱大图书馆,门前停满荷兰人出行的首选工具――自行车。
 
图书馆内温暖舒适,颇具田园风味。就算看不进书,坐着养养眼也是蛮惬意的。
这张,是不是很有些宜家的感觉?
学生餐厅的走廊里一溜铁架子,猜猜是用来做什么的?挂外套的!
后来才发现,在荷兰的各类展馆内,可以没有储物柜,但却绝不会没这铁架子。
在这幢楼里上过课
 
大名鼎鼎的汉学院。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一片林立的欧式建筑中,突然看到北京的四合院,是不是很惊艳?
 
      植物学家Clusius大手笔建立的莱大植物园,也是荷兰第一株郁金香的诞生地,它是当时生物科学体系得以建立与发展的基础。如今,前部的克鲁斯花园依然保有纯种的没有任何基因改造过的,与半个世纪前克鲁斯引进时完全一样的郁金香品种;而温室内聚集了大量热带、亚热带植物及众多的濒危物种。
社会和行为科学院
莱大的天文台。有没有看到那些修剪过的树?莱顿有好多这种树,有人知道名称么?另外,我非常好奇园艺工人是怎么上去修剪的?
      莱大居然还有一个校园设在海牙。海牙在荷兰语中叫Den Haag, 念做“登哈”,字面意思是“伯爵的树篱”,源于它最初是由一个伯爵在海边的树丛里建立起来的,供贵族们狩猎。我一直没弄明白“海牙”是怎么翻译过来的,既非同音,也不近义,难道它是海上的一颗牙?害得我第一次看到时毫无反应。
Rapenburg运河百转千回,流过莱大的每个角落。走在莱顿,等同于走在莱大。
莱顿市中心的Korenbeurs大桥,每年的面包与鲱鱼就在桥边发放,并且全体市民放假1天。不过对象仅限于在Leiden市政厅注册的居民,而我不幸住在Leiderdorp,不属此列。
(康复中心 龚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