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汤桂平
这个春节,50多岁的市民刘师傅遭遇了“晴天霹雳”。他最近吞咽食物不舒服,一直以为自己只是过年过节胡吃海喝不注意“上火了”或者是慢性咽炎,可医生却给出了食管癌的诊断。在询问了他的生活习惯后,绍兴市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王彬告诉他,其实这个病早就隐藏在他的体内了,只是他自己一直没有引起重视。“食管癌患者,一旦有症状了,一检查十之八九是晚期。”王彬说,多数患者往往因为不重视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那么,怎样才能及时发现食管癌?本期健康大讲堂,王彬医生为我们解析食管癌的病因,并提醒市民朋友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如此才能更好地预防食管癌发生。
食道里的“潜伏者”
“食管癌的隐蔽性很强,有明显症状时往往已是中晚期。”王彬说,中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虽然食管癌近年来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但依旧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内相关恶性肿瘤流行病学调查,食管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列全部恶性肿瘤的第6位和第4位,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农村人口发病率高于城市人口。
食管癌为什么那么“狡猾”?王彬认为,这和食管形态及功能有关。他说,食管是食物经口到胃的必经之路,多种食物会损伤黏膜,食管癌实际上是食管黏膜损伤后在不断修复中部分细胞发生了癌变。食管癌影响身体主要有两种形式,向内,随着癌细胞的不断复制增长,食管腔会变得越来越狭窄,最终产生异物感甚至堵塞食管而导致食物难以下咽;向外,则是侵犯到周边器官,转移到淋巴结,甚至更远的器官。王彬说,去年有两个病例就诊时食管孔几乎全堵上了,整个肿瘤如番薯大小。
坏习惯“助纣为虐”
王彬说,食管癌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只是吃饭会噎着,吞咽有异物感,胸骨后胀闷或轻微疼痛,经常打嗝、烧心等。而确诊的患者大部分饮食习惯上有一个特性,就是都爱吃腌制品、烫的食物,有酗酒习惯等。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一项统计研究表明,食管癌地域分布与饮食习惯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些不良饮食习惯常常会让我们的食管不堪重负。
喝酒是一大病因。王彬说,长期大量饮酒,尤其是高度白酒,是导致食管癌的危险因素,重度饮酒可使食管癌发病率增加7~50倍。比如绍兴的食管癌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因为很多男性喝酒很凶,有的一天要喝三四顿。频次高、度数高、总量大,这就相当于让食管黏膜每天在酒精的冲刷下不断地损伤并修复。
其二,食物吃太烫。食管黏膜不耐热,60℃以上的食物进去便会导致食管黏膜烫伤。虽然黏膜有自我修复功能,但长期反复刺激会让黏膜产生损伤,出现溃烂以及出血等症状,进而诱发细胞癌变。王彬说,他的手术病例中有部分人就是喜欢喝滚烫的茶水,喜欢吃菜泡饭、火锅等。
爱吃腌制食物、粗糙食物,无辣不欢,吸烟,肥胖等因素,也会增加食管癌风险。在绍兴,咸鱼、腌肉、腌菜等腌制食物是不少家庭常备品,这进一步提高了食管发生癌变的可能。“不恰当地食用腌制食物,会导致亚硝酸盐在体内蓄积,从而增加致癌风险。”他说。
出现信号要警惕
王彬说,癌症都讲究早诊早治,而现实中很多人往往等到出现症状了才去医院。统计数据显示,如果食管癌能够早期发现并治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以接近90%。但他说,至今他也只经手过屈指可数的几例早期食管癌患者,当然这些患者术后都取得了理想效果。食管癌前期并无典型症状,其表现与“上火”、咽炎等相似,常被人忽视。因此,他建议,高危人群如果出现一些异常信号,一定要警惕起来。
“比如哽噎感、异物感。”王彬说,有些患者表现为咽喉不适,或食管内总感觉好像有东西黏着,咽不下,又吐不出来。吃东西卡在喉咙,一段时间后,哽噎感会逐渐加重,从干饭到稀饭面条,最终只能喝下水。有些患者吞咽时胸骨后有轻微疼痛,下段食管癌还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消化不良、呃逆或嗳气等症状。
如果不想食管癌找上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他说,有消化道症状、慢性食管炎,家族中有胃癌、食管癌病史的人,都属于食管癌的高危人群。另外,生活中长期大量喝酒、抽烟的人,或是经常吃过烫食物、腌制霉变食物的人也可能会患有食管癌。防病重于治病,要减少发病率就该避开一些诱发因素,戒烟戒酒,别吃烫食,进食最好细嚼慢咽,尽量吃新鲜食物,等等。
王彬表示,针对高危人群开展早期筛查,有助于提高早期食管癌检出率,大大降低发病率。胃镜检查是食管癌首要筛查方法之一,胸部CT能够检查出部分进展期食管癌,他建议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肿瘤家族史、存在高危因素的,最好进行一次胃肠镜检查,随后根据检查结果,制订复诊计划,通过早发现早治疗来降低食管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新闻来源:绍兴日报要闻版 2023年2月11日
媒体链接:http://epaper.shaoxing.com.cn/sxrb/pad/content/202302/11/content_446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