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乙炳
王丽(化名)年轻时得了糖尿病,平时需要注射胰岛素稳定病情。最近,她血糖急剧升高,被家人送到绍兴市人民医院救治。脱离险情后,她被转至越城区府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康复治疗。在这里,两家医院共建有“联合病房”。
记者从市卫生健康委了解到,这样的“联合病房”在我市越来越多,方便群众在家门口看病。“联合病房”如何运作?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住院难?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大医院专家
多形式“下沉”社区医院
昨天上午,市人民医院专家团队来到越城区斗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那里的医生一起查房。就在这个月,两家医院成立了“联合病房”。“床位扩增到50张,好几个在市人民医院做完骨科手术的患者转到我们这边继续治疗。”该中心有关人士说,有了“联合病房”后,市人民医院的专家会带队来这里查房或开展骨科手术,或通过远程会诊等给予业务指导和答疑解惑。
今年3月,市人民医院和府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联合病房”。“两个月里,市人民医院陆续转来30多名患者,目前这里的50张床位都已住满。”该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后续还将建更多的‘联合病房’。”市人民医院公共卫生处处长何玲燕说。
嵊州市人民医院和当地的甘霖镇中心卫生院也建有“联合病房”。在这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头,基层医生按照惯例查房,了解病人情况;另一头,嵊州市人民医院的专家通过医疗推车上的车载摄像头,同步对该院病人进行远程查房、会诊。
“柯桥区、上虞区和诸暨市等也建有‘联合病房’,鼓励更多大医院通过下沉专家医生、完善医疗设备等参与其中。”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说。
有了“联合病房”
社区医院吸引力大增
社区医院病人少、市级医院“一窝蜂”,这种情况在我市并非鲜见。越城区一社区医院负责人坦言:“由于社区医院诊疗水平相对低一些,患者缺乏信任,患病后绝大多数都选择去市级大医院治疗,从而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
“一二十名患者排队等候一个床位的情况确实存在。”何玲燕说,在病床缺乏的同时,相关疾病的患者数量却在急剧上升,“糖尿病等慢性病容易导致并发症,对住院治疗的需求远高于其他病患者,对医疗体系压力也与日俱增。”
如何解决?“要将过去的宽松型医联体转变为紧密型医联体,切实做到医疗资源的同质化。”何玲燕认为,在家庭医生负责慢病治疗和引导初诊分流、社区医院负责常见多发疾病治疗、高端医院负责疑难杂症治疗的三级诊疗体系中,社区医院这一中间环节最为薄弱。“构建以‘联合病房’为突破口的紧密型医联体,能发挥关键性作用。”她说。
“市人民医院和我们共同设立‘联合病房’,这是一个招纳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契机,需要好好把握。”府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金健说,对于医生个人而言,社区医院发展空间相对较小,这是招人难的主要原因。“创建上下共通的‘联合病房’,有利于社区医院招到有潜力的医务人员。”
“培训这一块,我们专门留出一部分名额给社区医院的医生,让他们到我们这里接受免费的系统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何玲燕说,组建“联合病房”后,将通过“设备、人员、业务、绩效”四统筹,实现病房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同质化、考核一体化。
“临床技术极具个性化特点,很难通过间接学习来掌握。只有通过传、帮、带方式,手把手教,才能真正解决信心缺乏和经验不足等问题。”府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部主任李锋说,以糖尿病患者的日常治疗为例,如何平衡胰岛素药物含量和血糖指数是关键。“有的基层医生一看到病人血糖升高,想到的可能就是尽快给病人注入大剂量胰岛素,这其实很危险。这方面,我们现在已经能够较好把握。”他说。
“联合病房”实际效果如何,患者的亲身感受很能说明问题。“对于病人来说,到社区医院住院比到大医院更好些。一是配备了与市级医院一样高水平的医生、护士,让人放心;二是离家近,家人方便来陪护;三是治疗费用也降了不少,比较实惠。”“老糖友”梁先生说。
新闻来源:绍兴晚报 2023年6月27日
媒体链接:http://epaper.shaoxing.com.cn/sxwb/pad/content/202306/27/content_472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