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绍兴晚报】CT检查结束后10多秒 智能诊断平台显示:疑似肺癌风险55%!

【绍兴晚报】CT检查结束后10多秒 智能诊断平台显示:疑似肺癌风险55%!

2023-06-29 阅读量:2548 作者:绍兴晚报 作者科室:绍兴晚报 编辑:尹翊萌 编辑科室:宣传统战部

越新闻-绍兴晚报.png

      记者 陈乙炳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医学领域,开始“分担”医生们的工作。记者从绍兴市5G+AI影像智能会诊中心了解到,这里的智能诊断平台已完成2727403例AI影像筛查,结果显示,敏感性高达98%。

  “AI诊断”应用越来越广

  昨天上午,一名患者在市人民医院做CT检查。影像被实时传输到电脑,再接入AI系统,CT结束后十几秒,电脑上就显示出一行文字:“疑似肺癌风险55%。”随后,医生根据这个结果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以避免癌症被漏诊。

  这行文字便是5G+AI影像智能诊断平台给出的癌症风险提示。“它用起来非常方便,就像医生的第3只眼睛。”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副主任赵丽说,之前有个医生给患者查肺部,看着没问题,就打算让患者离开,“AI却提示患者肺部有异常,一复查还真是早癌。”

  “这个AI平台2021年11月投入使用,目前已筛查老年肺癌高危人群185624万人,检出6毫米以上阳性结节28089人,阳性率约为15.1%。”赵丽告诉记者,除了肺癌筛查,AI平台还应用于脑卒中筛查,“病例样本描述涵盖临床问诊、生化指标和日常行为数据等,可最大限度捕捉脑卒中影响因子,相比传统的脑卒中预防筛查体系,AI可找到潜在高危人群。”

  “平台已完成绍兴71家医疗机构与新疆阿瓦提县人民医院的对接。这些机构只要将影像上传,平台就能自动分析数据,给出影像诊断提示。”市人民医院副院长赵振华说,接下来,他们打算将全市所有基层医疗机构纳入该平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市人民医院还曾上线一款“AI定性辅助诊断系统”。“通过对我院大量临床病例进行评估,发现该系统的定量分析与医生的评价结果相似。”赵振华介绍,临床实践表明,这套系统可检出新冠肺炎毫米级的磨玻璃影、斑片影等早期细微征象,“肺炎检出敏感性接近100%,新冠肺炎的鉴别诊断准确率达90%以上。”

  “评估一例新冠肺炎患者,采用传统方法至少需要10分钟,多则两三个小时,但在AI系统里,只需要十几秒。”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李明晖说,这套系统设置有“智能量化分析”,可实现精确的病灶量化分析和动态评估,为临床制订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数据门槛仍有待破题

  “接下来,5G+AI影像智能诊断平台将应用于更多项目。”赵振华说。

  培养一名主治医师,需要10多年时间,AI凭什么异军突起?“它们具备学习能力,这种汇集并运用经验的能力,正在解决一些医疗行业的难题。”赵振华告诉记者,就拿现在很多医院都在用的智能导诊机器人为例,有了AI的支持,机器人能很好地补充信息需求、协调供给不平衡问题,更好地帮助患者就诊。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减少医生检查中的误诊、漏诊。”赵振华说,在医疗领域,AI已应用到信息咨询、医学影像、电子病历等方面,其中在医学影像上进展最快,“早几年知道AI能学习看图的时候,我们就很欢迎,因为AI能对医生主观的疏忽作出弥补。”

  同时也要看到,AI的“大脑开发”还有很大空间。

  比如,绍兴医院正在应用的5G+AI影像智能诊断平台,其诊断准确率还没有达到100%。“CT片看似海量,但对于AI来说,仍远远不够,要想让AI越来越聪明,需要‘投喂’大量数据。”赵振华介绍,基于此,他们医院坚持“医生+人工智能”双脑阅片模式,“在医疗场景中,无论患病人数多庞大,都很难在一家医院获得大量的数据训练,而且患者个体差异较大,每一个患者的病程、病情、疾病种类都有所不同。”他认为,AI能把医生从辛苦的重复工作中解放出来,但不可能完全替代医生。

  “AI既不是传统医疗设备,也不是人类,对它如何进行技术认证?医疗事故责任怎么认定?这都值得讨论。”赵丽认为,医学是一门严肃的学问,尽管AI能达到乃至超越医生诊断的准确性,但它基于大数据的诊断原理与医生运用医学知识进行诊断是不一样的,“这也有助于医生投身于攻克既往经验缺乏的罕见病、疑难杂症,这些才是目前机器人无法学习的。”


新闻来源:绍兴晚报 2023年6月29日

媒体链接:http://epaper.shaoxing.com.cn/sxwb/pad/content/202306/29/content_472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