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绍兴晚报报道《“联合病房”能否破解住院难?》直面民生热点,引起读者关注。“联合病房”如何更好地运作、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大医院住院难、目前有没有短板或发展瓶颈以及如何化解这些问题,大家有话说。
近年来,我市的“联合病房”越来越多,在大医院病床相对紧张的情况下,社区医院等基层病房成为慢病和常见病患者住院就诊的“大后方”,基层医院的医生在查房时,大医院的专家可通过医疗推车上的摄像头,同步对该院病人进行远程查房、会诊。
看病难一直是个民生痛点,尽管我市的医疗资源在逐年加大投入,医联体制度与家庭医生等惠民措施在不断深化,但大医院的病床配备与患者住院需求相比,还是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联合病房”的出现,客观上讲,有利于缓解大医院的床位紧张,有利于提高小医院的资源利用,打通了上下游医疗资源合理共享的瓶颈,既方便群众在家门口看病,又实现了病人的分级分流,同时更好地发挥了大医院专家医生的技术援助作用,对基层医院提升医疗水平也有一定促进作用。应该说,“联合病房”是紧密型医联体制度进一步深化完善的体现,是医疗机构资源整合与技术破壁的重要举措。
然而,“联合病房”真的已经做到“天花板”级了吗?显然不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作用聚焦在为大医院缓解病床紧张上,也就是病患的“上转下”。那么,如果病人在基层医院出现病情恶化等情况时,是否立即进行“下转上”也是畅通的呢,是否能把病人及时调整到设施更完善、技术更精湛的上级医院呢?倘若住院病人无法实现“能上能下”,那么“联合病房”很有可能沦为“备胎病房”,当大医院人满为患床位紧张时,就会出现将一些病人转到社区医院,以加快病床周转率的情形。
此外,病人对“联合病房”也有期望值,最大的希望是通过医联体作用的发挥得到更好更方便的诊疗,这需要“联合病房”打破本土化的魔咒,实现跨市出省的“深度联合”,使“下转上”能够自由切换。譬如,疑难病症患者在绍兴的三甲医院住院治疗期间,医院始终无法找准病因,能否通过杭州、上海等知名医院的专家远程会诊,使绍兴的病床成为沪杭的“联合病房”,或者建立更通畅的绿色通道,通过信息共享、无缝对接、精准接收等举措的完善,减少未痊愈病人绍兴这边出院、杭州那边又重新挂号排队的麻烦。
“联合病房”要联得高效、务实、便民,就要不断拓展联合边界、拓宽服务理念,把医联体这篇大文章做深做透,要换位思考,站在病人的角度去思考医疗服务如何提质增效,相信还有不少功课可以补。
新闻来源:绍兴晚报 2023年7月3日
媒体链接:http://epaper.shaoxing.com.cn/sxwb/pad/content/202307/03/content_473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