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学术活动周之胡大一教授谈医学人文
2014-11-04
阅读量:749
作者:
作者科室:
编辑:
编辑科室:
11月1日上午,第五届中国控烟与心血管疾病预防学术会议暨第四届越医心血管病论坛主席胡大一教授在文理学院医学院财贞楼二楼学术报告厅,为200余位医学院师生作医学人文讲座,畅谈他从医近五十年的经验、体会和他对医学人文的探索、思考。
无论时代怎么变化,好医生要坚守三个不变:第一,患者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不能改变。第二,医生追求的医学目的—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不能变。第三,医生的责任—推动基本医疗服务公平可及,让人人享受医疗服务—不能变。
胡大一教授用“好医生当坚守三个不变”开始他的演讲。
毋庸讳言,当今社会,医患矛盾格外突出,医疗纠纷层出不穷。WHO(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当今医疗危机的根源是医学目的出了问题,而不是医学手段出了问题。
医学的目的应当是:一切为了人民的健康。对此,胡教授认为,错误的医学目的,必然导致医学知识和技术的误用。中国自古以来将良医与良相并重,胡教授谆谆告诫医学生,医者一定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在为病人服务的过程中,学习为病人服务的本领。
医学发展的优先战略应当从“以治愈疾病为目的的高技术追求”,转向“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促进健康”。只有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首要目的的医学,才是供得起、可持续的医学,才是公平和公正的医学。
“患者利益高于一切”,《新千年医师专业精神—医师宣言》中,把医师专业精神的核心定位为—建立以病人为中心、关爱和尊重患者,并把患者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价值体系,重铸医学人文精神。
“上医治未病”,胡教授从“疾病与健康”、“治疗和预防/康复”、“健康/疾病管理”、“坐堂医生是陈旧的概念”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大健康”和“大医学”的概念。
在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中,我们一方面用最现代化的高成本技术治疗患者的躯体疾病,同时自觉或不经意地大量“制造”精神心理创伤—医源性疾病。分析了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后,胡教授提出,现代医学模式应当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要努力实现Total Wellbeing的目标;要从经验医学走向偱证医学,要重证据,重预防,重预后;要对治愈的病人进行继续教育和健康教育,正如汽车行业一样,医疗行业也要多开提供营养、运动、咨询、保健等“预防教育”和“愈后服务”的“医疗4S”店。
医学发展的“硬技术”如何实现“软着陆”?技术研发和推广的关系如何处理?如何让社会和患者更好地接受新的医疗技术?如何让病人到达技术?谈到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这一议题,胡教授抛出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并一一解答。
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的改变是最难的,但实质上,很多疾病的产生与不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有关。胡教授用芬兰大力推行“北卡曙光”计划,通过逐渐改变芬兰人的诸多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从而大大减少了心血管方面疾病的案例,以及他自己身体力行,14年来坚持每天步行一万步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医学生们,医生既是治疗疾病的医者和医学未知领域的探索者,也是大众健康教育家,更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根深才能叶茂”。胡教授用“五指排序法”,形象地为现场听众讲解“好医生要具备五方面素质”:要具备扎实的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要学好学精基础医学课程,还要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要善于问诊—有良好的与病人沟通的能力和技巧;要善于物诊—视、触、叩、听;要重视心电图/X线胸片/血尿便常规在诊疗中的作用。
“一个人学一门技术,可以为社会做点事情;但是只有懂得了其中的哲学道理,才能干一番事业”。胡教授的演讲从医学人文出发,深入到医学的哲学思考。他提醒医学生们,在学医、从医之路上,要善于总结提炼“共性与个性,即教科书和临床实践的关系”,要逐一排除一元化思考。“诊病如破案”,胡教授叮嘱未来的医生们,一定要重视诊疗的整个过程,包括入院诊断、出院诊断、中间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根据是什么,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唯此,才能逐渐积累经验和教训,在医学之路上真正获得成长。
好医生的标准有哪些?掌握疾病的病理和病理生理,针对患者病情选择检查手段;关注病情细节,多渠道了解病史资料;关注患者整体而不是单一局部;能将临床病史和检查结果结合起来分析;清楚、准确地记录病史;对不符合逻辑的病史、与临床不符的检查敢于质疑;随访观察治疗效果;态度温和、乐观,能与患者很好地沟通;向患者提出治疗建议,而不是罗列治疗方法;不仅是一个医者,也是一个教育者,要善于教育患者及其家属;要坚持学习,不断更新医学知识……胡教授从诸多细节方面对“好医生”的标准进行定义,他勉励有志于做一名好医生的医学生说,好医生的成长过程是漫长的,如逆水行舟,因此,要耐得住寂寞,要自强不息,要锲而不舍,要“坚持实践、刻苦读书、善于联想、勤于笔耕”。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著书立说,七十回顾人生,八十游山玩水,九十活不过,那是你的错。”——胡教授从自己学医、从医、献身医学近半个世纪的经历中总结出的结论,既幽默风趣又充满真知灼见,赢得了现场听众会心的笑声和赞声。“我是忙于播种,却无暇收获的人;我是善打攻坚战,却不善守城的人”,胡教授对“愚公移山”和“华山论剑”的故事进行了新解,并以此告诫医学生们,要抛开名、利,专注于医学研究和实践,要一一经历“手中无剑、心中无剑,手中有剑、心中无剑,手中有剑、心中有剑,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手中无剑、心中无剑”几个阶段,最终达到医学之路的巅峰。
【人物简介】
胡大一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国家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负责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研所所长。卫计委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国家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专家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