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绍兴晚报】寒潮之下,有些人“很受伤”

【绍兴晚报】寒潮之下,有些人“很受伤”

2023-12-21 阅读量:3929 作者:绍兴晚报 作者科室:绍兴晚报 编辑:尹翊萌 编辑科室:宣传统战部

特别报道-绍兴晚报.png

随着寒潮的到来,绍兴的气温也断崖式下跌,寒潮天气导致有些人“很受伤”:有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症年轻患者,有走路滑倒导致手腕骨折的七旬老人,有夜晚取暖被热水袋烫伤的住校学生,还有熏艾灸受伤的中年阿姨……这几天,一拨又一拨患者让绍兴各大医院很忙碌。

  急诊内科接诊7000多人,其中呼吸道疾病患者占大头

  “这几天,流感患者人数有所回落,估计跟大家的防护意识提高有关。”昨天,绍兴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张玲翻看了12月份的就诊登记,截至12月20日,该院急诊内科接诊7886人,其中呼吸道疾病患者占大头。

  昨天,在市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大厅,记者看到,临近中午,急诊室内患者已经满床,还不断有患者被送进来,经过急救处理后被送至住院部各个病房。

  “冬季呼吸道黏膜遇冷血管收缩,会降低呼吸道的抵抗力。目前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中,病因主要有流感、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该院急诊科主任丁国娟告诉记者,寒潮来袭,气候干燥寒冷、昼夜温差较大,有时候忽冷忽热,人体在适应这种天气下会导致免疫力有所下降。因此,防寒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

  杨大爷今年80岁,平时就有糖尿病、高血压、肺间质病等基础疾病。前几天,老人起夜受寒,昨天病情严重了,突发了呼吸困难,送到急诊科时,血氧饱和度掉到80%,经过抢救,才转危为安。

  丁国娟提醒市民,原本就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在寒冷天气病情容易加重或恶化,有些还会发展成为心脏、呼吸等多系统衰竭。这段时间,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虽然儿童的病因、临床表现与成年人有所不同,但传播方式大都是呼吸道、直接接触等。

  “冬季防控呼吸道疾病,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是接种疫苗,通过接种新冠、流感、肺炎球菌疫苗等,可以有效减少感染发病和重症发生的风险,尤其是老年人、基础性疾病患者、儿童等重点人群应积极接种疫苗。”丁国娟提醒,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如周围有发热、咳嗽等症状人群,建议及时佩戴口罩,做好自我防护。平时养成手卫生习惯,接触电梯按钮、门把手等公共设施,咳嗽或打喷嚏后,要洗手或者进行手部的清洁。

  天冷不只是老年人的坎,年轻人心梗、脑梗在增多

  “这几天,急性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外伤等依旧是急诊抢救的几大病症。”丁国娟说。

  “今天出院了10个患者,马上又有10人入院,还不断有电话来询问床位情况。”昨天上午,在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护士长陈秀芳刚刚接收了一个新患者,手机又响起,是急诊科询问是否有空余床位。她无奈地摇摇头告诉记者,病区里病床已经住满,而半数以上是脑卒中患者。

  “以前冬天是老年人的坎,现在中年人、年轻人中风也在增多,这可不是好事。昨天,有个22岁的年轻患者刚刚出院。”陈秀芳说,“这小伙子很上进,一直在熬夜备考研究生,12月初发现自己出现了头晕、耳鸣、行走不稳的症状,来医院就诊结果发现是小脑梗死。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情况好转已出院。”据了解,今年1月至11月,仅该科室收治的脑卒中患者达到2100多例;11月,收治的中风患者更是创了新高,达到203例,且年轻、低龄患者比例在上升。

  “寒潮季节,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需要注意防寒保暖、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还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通过规律服药、均衡饮食、适当运动等方式,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张玲说。

  骨折患者多起来,滑倒摔伤的有不少

  天气寒冷,道路湿滑,有些人出行摔了跟头,伤了筋骨,进了医院。

  “这几天,来就诊的骨折患者比前段时间要多。”昨天,在绍兴市人民医院骨科李宏斌博士的诊室,好几名患者在排队等候就诊。

  “前几天下雨,天气又冷,一名65岁的阿姨,在河边洗东西滑倒,导致髋关节受伤;有一名患者是骑着电动自行车回家,途中被其他车辆撞到,导致她的大腿股骨骨折;还有一名七旬老人出门步行,不小心鞋子打滑摔跤,他用手撑地,导致手腕骨折;也有患者是雨天晚上出门,视线不好,没看清楼梯,不小心踩空,摔伤了后背……”李宏斌告诉记者,寒冷季节,室内外温差大,身体的调节能力会变得弱一些,加之人们穿得比较厚实,行动起来相对笨拙,一定程度影响了平衡能力。此外,道路湿滑等也会增加人们意外骨折的风险。

  在面对意外时,采取科学正确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

  “寒潮天气,大家出门前要尽量穿着合脚、防滑、舒适的运动鞋或者平底鞋。无论走路、骑车还是开车,多要注意观察路面的平整度、湿滑度、高低度等,特别是在过马路时,不要被手机分神。老年人可适当减少出门次数,以减少意外发生。”李宏斌说。

  他还建议,寒潮天气出门,若突发意外,先要保持冷静,看肢体有无肿胀变形。万一摔倒失去重心时,尽量以身体的侧面着地,避免关节部位直接撞击地面。在倒地后,如果意识清楚,不要立即从地上爬起,特别是老年人更加要注意摔倒后的正确做法:摔倒后,应该检查一下何处受伤。如果受伤严重,千万不要乱动,否则很可能造成二次损伤,可向周围人求助。救助者也不宜随意背抱伤者,而是要用硬板或担架将伤者平抬到医院,或拔打120急救电话由专业医护人员救治。

  有高中生被热水袋烫伤,冬季取暖要注意什么

  这波寒潮中,为了保暖大家各显神通,把能用的“取暖神器”都安排上了,因此,在取暖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患者人数也明显增加了。

  “天气冷,除了老年人使用热水袋不当易被烫伤,年轻的住校学生群体中也时有发生被烫伤的情况。有个高中女生睡觉捂着热水袋,结果,一觉醒来,腿上起了一个大水泡。”这几天,在市人民医院伤口护理中心主任张丽华的诊室,低温烫伤患者明显比之前要多,有时一天有20多名患者,程度有轻有重,烫伤原因五花八门,有的是贴暖宝宝烫伤的,有的是敷肩颈贴、熏艾灸烫伤的,还有在美容院、在家使用热理疗仪、拔火罐等,把自己烫伤的,也有老糖友因泡脚时水过热烫伤双足的。

  “只要皮肤感觉烫,就要马上离开热源。”张丽华表示,低温烫伤一般指长时间接触中等温度的热源,造成皮肤损伤。有研究证明,对人体皮肤造成烫伤的最低温度是44℃。随着温度的升高,损伤也相应加重。

  “如果是高温,比如开水,人体有明显的应急反应,但寒冷季节温度比较低,人体皮肤对热的敏感度也会下降,更容易发生低温烫伤。因此,要格外注意取暖工具与皮肤接触的距离及时间。”张丽华建议,用热水袋、暖宝宝取暖时,热水袋最好别灌太满,七成即可,尽量排出空气,拧紧盖子,避免开水溢出烫伤使用者。使用的时候需要裹一层毛巾或其他厚点的东西,可在睡前放进被子,睡觉的时候不要直接接触。同样,不要让暖宝宝直接接触皮肤,最好多隔几层衣服。自发热膏药、颈椎贴等过一段时间就取下来或换一下贴的部位,不要贴着睡觉,以避免长时间与皮肤接触产生烫伤。


新闻来源:绍兴晚报 2023年12月21日

媒体链接:http://epaper.shaoxing.com.cn/sxwb/pad/content/202312/21/content_503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