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绍兴日报要闻】以动制“静”,不让深静脉血栓有机可乘

【绍兴日报要闻】以动制“静”,不让深静脉血栓有机可乘

2024-03-21 阅读量:1130 作者:绍兴日报要闻版 作者科室:绍兴日报要闻版 编辑:尹翊萌 编辑科室:宣传统战部

要闻-绍兴日报.png

  不管是在电视剧里还是现实生活中,经常能听到或看到这种情况:好好的一个人,早晨一觉醒来就半身麻木,话都说不清了;好好的一个人做完手术康复得很好,只是在早上去了趟厕所,突然就摔倒不省人事……这些场景,可能有一个共同的“杀手”——血栓。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心脑血管栓塞等血栓栓塞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升高,这些疾病具有隐匿性、高致死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本期健康大讲堂,我们邀请绍兴市人民医院血管疝外科主任医师马玉亮科普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知识。

  深静脉血栓危害大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造成血管部分或完全堵塞。“下肢静脉距离心脏最远,直立导致下肢的静脉血要克服重力才能回到心脏。”马玉亮解释说,这就是人体下肢深静脉最容易形成血栓的原因。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栓一旦脱落,就会沿血液循环从心脏进入肺动脉,造成肺动脉部分或完全栓塞,称之为“肺栓塞”,患者可表现为剧烈胸痛、呼吸困难,甚至猝死。严重的肺栓塞死亡率高达70%。此外,还有很多病人会有血栓后遗症,主要表现为患肢沉重、酸胀、疼痛、静脉曲张、皮肤瘙痒、色素沉着、湿疹,严重者下肢长期高度肿胀,甚至皮肤溃烂经久不愈。

  在临床上,手术、创伤、卧床、肿瘤、高龄、肥胖、吸烟等原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血管壁损伤、血流滞缓以及血液高凝状态,引发血栓。“尤其是长途旅行过程中,要格外注意。”马玉亮解释道,乘坐交通工具时因空间狭小不利于活动,加之到目的地后活动增加,会加剧血栓的发生。

  需要警惕的是,除长途旅行外,日常久坐也是造成深静脉血栓的一大元凶。王大爷一向身体健康,但某天突发左下肢肿胀、疼痛,经过超声检查发现是患了左下肢深静脉血栓。虽然没有发生肺动脉栓塞,但为了减少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进行了血栓清除手术,并需要长达半年以上的抗凝血治疗。追问病史时,医生发现,王大爷在发病前和牌友熬夜打麻将,长时间久坐,因此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堵塞)。

  合理运动能预防

  小小血栓,如此致命,那么,血栓栓塞症应如何发现?马玉亮表示,出现这些症状要格外注意:一条腿比另一条腿更粗一些、更容易疲劳,有下肢肿痛,同时伴有咳嗽、咳血、胸闷、气急或晕厥情况。一旦发生以上情况,切不可对下肢用力按摩,不要拖延,及时到设有血管外科的医院就诊。

  转眼清明假期、“五一”假期将到来,长途旅行人员增加,再加上饮食油腻、血液黏稠,更容易发生静脉血管堵塞。马玉亮提醒,长途旅行人员需注意不要久坐不动,创造机会尽量起来活动一下,进行伸展运动活动下肢,做做下蹲动作,或抬高下肢,以加速静脉回流。即使有条件限制,如空间实在受限,也可主动做些踮脚尖或蹬缝纫机动作促进下肢血液回流,也可穿戴医用抗血栓袜进行预防,饮食尽量清淡,适当多饮水防止血液黏稠。

  此外,有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和其他相关基础疾病的人,首先应尽快降低血液黏稠度,必要时服用抗凝药物,并针对基础病进行同步治疗,彻底铲除滋生血栓病的土壤。而长期卧床的患者必须定时更换体位,同时抬高下肢20至30度,并积极进行下肢的主动或被动训练,如足背屈、膝踝关节的伸屈、举腿、外展外旋、内收内旋等活动。家人或护工要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按摩、推拿,以促进和加快肢体血液循环,不让关节畸形,也不给血栓“萌芽”的机会。


新闻来源:绍兴日报要闻版 2024年3月20日

媒体链接:http://epaper.shaoxing.com.cn/sxrb/pad/content/202403/20/content_518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