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花,传递特别的情感
这位90岁的“两弹一星”幕后功臣,送来的“水笔”花束内涵深远
■ 记者 汤桂平 文/摄
用蓝黑色的水笔,包扎成一簇簇爱心形花束,每根笔上又精心刻有“赠NSICU医者仁心”字样……刚刚过去的护士节,绍兴市人民医院镜湖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又称NSICU)的医护们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两大束用水笔包装而成的鲜花和一面锦旗。这份心意,来自一位已转入普通病房的90岁患者王奶奶的家人。而更让医护人员感动和钦佩的是,眼前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并不“普通”,竟是当年扎根戈壁的“两弹一星”幕后功臣。
不一样的“鲜花”
“太有心了,老太太和她家人把我们每一位医护都当成了亲人,我们心里很温暖。”提起护士节当天收到的花束笔,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护士长李菲至今还有些小激动。李菲说,这是她们科室收到过最亮眼的一束花。这束花不一样,是用几十根蓝黑色水笔包扎成的花束。收到礼物后,她们把笔分享给了科室的医护人员。每一支笔都凝聚着家属的心意,是患者对医生仁心医术的感激,更是对医院的信任和肯定,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感动。
为什么会送花束笔?昨天,王奶奶的女儿龙女士说,她母亲能过这次生死关,都是这里医护人员的用心守护和医生的临危担当换回的。“有一句玩笑话,护士的笔就是护士的命,什么都能丢,就是笔不能丢。我带着我妈去过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大医院,但绍兴这个医院真的感动到我了……”
龙女士的母亲王奶奶今年90岁,5月1日不幸在家里摔了一跤,被送往绍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诊断为脑出血。龙女士回忆说,母亲住在神经外科,但长期心脏不好,基础疾病比较多,那天晚上突然出现心衰状况,血氧饱和度一下子掉到了70%以下。当时,她这个状况原本应考虑进ICU急救,气管插管。母亲这样的高龄,熬不熬得住?气管插管意味着要受很多痛苦……作为子女的龙女士,心急如焚,头皮发麻,已经说不出一句话了。
“我想再试一下,我不会放弃的……”这时候,袁主任的话给了她信心。她看到的是这位医生的“份外”担当。紧接着,讨论病情、推药打针……护士们几乎是一路小跑抢救母亲,还有护士提前1个小时来上班。龙女士说,她眼前看到的仿佛是,在一条生命线掉下去时被人抓住不放手、不松懈的一幕幕,每个人都很投入,她内心充满感激。
龙女士说,正是因为这份守护,母亲转危为安。为了表达这份感动,她们一家讨论了很多种方式,最终决定用这样一种简单而实用的方式向这群可爱的天使致敬。
不同领域的“共情”
“这户人家特别好,温文尔雅又很低调,相处起来让人如沐春风。”主管护士张瑜回忆起王奶奶住院时的细节说,老人常提醒家人“别给医护人员添麻烦”,哪怕是病情加重的那几天,奶奶因为精神弱,说话不是很清晰,但仍会在护士深夜巡房时微笑致谢。
张瑜说,大家在闲聊中得知,这位常对护士微笑的老人,还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科研组的试验员,曾隐姓埋名为国之重器倾注青春。“她总说我们辛苦,却忘了自己才是英雄。”李菲说,奶奶那代人把名字藏在荒漠里,我们把汗水藏在白大褂下,也许正是两代“无名者”的惺惺相惜,这种理解不需要太多语言。作为那个年代的高知,老人始终保持着最朴素的价值观,岁月在她脸上刻下皱纹,却从未磨灭她眼里的光芒。
家属的护士节礼物中,还有一面“危重关隘明察秋毫,昼夜守护生门命桥”等几个大字的锦旗。对此,王奶奶感慨:“当年我们也经常上夜班,晚上跟白天一样干,试验不能停,算数据时错一个小数点就要重来,再多人交叉验证。现在医生们诊疗前后反复核对,护士们盯着心电监护的样子,记录生命体征的严谨,和我们当年一模一样……”
医护们的一举一动,让至今保持着科研人严谨和细心的王奶奶,回想起过往,有了一种惺惺相惜的共鸣。龙女士说,父母均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科研组的工作人员,去年还双双获得勋章。前些年,她来绍兴创业,把家安到绍兴,父母才跟着她一起生活在绍兴。
新闻来源:绍兴日报 2025年5月15日
媒体链接:http://epaper.shaoxing.com.cn/sxrb/pc/column/202505/15/node_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