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越牛新闻】沉浸式看绍医⑥:绍兴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的一天

【越牛新闻】沉浸式看绍医⑥:绍兴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的一天

2025-08-20 阅读量:147 作者:越牛新闻 作者科室:越牛新闻 编辑:尹翊萌 编辑科室:宣传统战部

微信图片_2025-08-20_090205_812.jpg

在医院里,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希望。在救护的路上,他们无所畏惧,迎风冒雨,用双手为患者抚平伤痛,用医术为生命点燃希望。今天,我们推出沉浸式看绍医第⑥期跟随“生命工程师”——绍兴市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封蔚莹,走进血液科这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世界,感受她如何为生命“造血”“排雷”。(点击播放视频↓)

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无菌移植舱……

这些精密复杂的仪器和空间,

是血液科医生对抗疾病的“主战场”。

血液,流淌不息,维系生命,

稍有差池,

便可能掀起健康的风暴。

今天,我们就跟着主任医师封蔚莹,

看看这位“生命工程师”如何守护患者。

7:30

天刚蒙蒙亮,

封蔚莹已抵达昌安院区血液科病区。

“专家门诊前,我把几个危重病人先看一下,

这样才放心。”

这句话,成了她每一天的“开场白”。

她说查房是细致活,观察、倾听、沟通,稳定军心

是血液内科打持久战的第一步。

8:30

查房结束,水都来不及喝一口,

门诊准时开始。

诊室里,早已坐满了等候的患者。

2018年起封蔚莹坚持周日门诊

如今门诊天数增至三天。

“周一镜湖全天,周二上午昌安。”

医生们两院区奔波,

忙的时候她一天要看50多个号。

面对复杂的血常规、骨髓报告,

她耐心解谜:“报告一小时出来,出来再回诊。”

专业清晰,是患者的定心丸。

14:00

匆匆扒拉几口午饭,

封蔚莹又来到了一个特殊的“战场”

——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

这里是血液科的重地,

也是许多恶性血液病患者重获新生的希望之地。

封蔚莹查看移植第7天的患者:

“现在是最危险(低细胞)的时候,

要小心。”

移植仓如同无菌堡垒,

空气高度净化,

隔着玻璃窗,

封蔚莹的目光充满守护的意味。

这里,

每一个微小的生命信号都牵动着她的心弦。

14:30

刚出移植仓,

办公室门口已有患者在等候。

封蔚莹的办公室,

常常成为临时的“第二诊室”

只要有疑问,

无论多忙,

只要患者带着疑问找来,

她总会挤出时间。

对需要长期随访的血液病患者,

及时沟通就是最好的安慰剂。

16:00

下午四点,节奏稍缓,

但封蔚莹的“电量”并未耗尽。

她转身投入另一个角色——导师。

今天是与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3位研究生的组会时间。

科研是临床的“翅膀”。

她认真听取着学生们的进展汇报,

讨论课题方向,

解答研究困惑。

医学的进步,需要这样的传承。

17:00 - 18:00

下班时间到了?

不,对封蔚莹来说,

工作只是换了个“阵地”。

拿出手机,点开微信——

她的“线上诊室”才刚开张。

“血液科大多数都是慢性疾病,需要长期随访。

病人焦虑,及时回复能缓解。

微信上5000+的患者好友,

利用空闲时间看微信回复咨询,

是她最朴实的医者仁心。

18:00

傍晚六点,办公室渐渐安静下来,

封蔚莹却还没能离开。

桌上是浙江省卫健委立项课题的材料。

科研是推动临床进步的基石,

即使再忙,她也要挤出时间,

字斟句酌,

为攀登下一个医学高峰积蓄力量。

18:20

终于,指针指向18:20。

封蔚莹一天的高强度工作暂时画上句号。

然而,

对于一位时刻牵挂着患者的血液科医生来说,

她的“待机”状态永不停止

手机随时可能响起,

微信依然会弹出新的咨询,

对患者的牵挂始终萦绕心头。

封蔚莹的一天,

是“脚不沾地”的12小时+

病房、门诊、移植仓、办公室、线上、科研……

她像一个精准的陀螺,

在多重身份和繁重任务间无缝切换。

血液科的工作,

关乎生命最本质的“红”——血液

无论是急救、移植还是维持患者生命线,

安全充足的血液是不可或缺的“燃料”。

一袋热血,

可能就是患者闯过生死关的支撑。

所以,真诚呼吁:

伸出手臂,献出热血,让爱流淌!

定期献血,无损健康,却能带来重生希望。

您的一份捐献,就是他人生命的动力!

新闻来源:越牛新闻 2025年8月14日

媒体链接:http://m.shaoxing.com.cn/p/3355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