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率先在绍兴地区开展粪菌移植技术
2016-04-29
阅读量:685
作者:
作者科室:
编辑:
编辑科室:
58岁的傅阿姨长久以来受便秘的困扰,需要口服通便药治疗才能排便,虽然每天定时去排便,但排便时间长,排便困难、费力,让傅阿姨苦不堪言。最近,傅阿姨的这个大难题在我院消化内科得到了解决,医生采用的是一种叫“粪菌移植”的技术。
用粪菌来治病?这听起来“重口味”了些,其实“粪菌移植”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恶心。据消化内科马阿火主任介绍,肠道细菌与肠道免疫、肠道过敏、肠道肿瘤形成、肥胖和糖尿病等与代谢相关的疾病具有直接的关系,粪菌移植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内,让这群“生命力卓越”的细菌把患者体内的不良环境“打倒”,并“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实现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诊疗。
我院消化内科王红敏医生向我们介绍了粪菌移植治疗傅阿姨便秘的过程。移植前,医生对傅阿姨进行血液、粪便相关检查,肠镜检查排除肠道内器质性疾病。为确保安全,粪便提供者需要接受相关检查及筛选,最后,傅阿姨的一位亲属成功“中选”。移植前3天傅阿姨停用抗菌类药物,移植当天进行肠道清洁准备。医生将选中的新鲜粪便样本置于搅拌器中进行初步均质加工,然后经过过滤等进一步深加工后获得所需粪菌液,通过肠镜送至傅阿姨大肠起始部进行粪菌移植。移植后,傅阿姨前2天每天解烂便1次,第1天大便量多,第2天量减少,第3天开始每天解黄色成形大便1次。之后经过随访发现傅阿姨排便正常。
除傅阿姨外,78岁的吴奶奶也是消化内科开展“粪菌移植”新技术的受益者。她因肺炎住院,出院后2天出现呕吐腹泻,每天解大便10-20多次,再次入院诊断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采取多种治疗措施效果不理想。消化内科医生采取了肠镜下粪菌移植技术,治愈了吴奶奶的病症。
据相关文献介绍,中国传统医学一直有用人的大小便给人治病的记载。公元300~400年间东晋时期,葛洪《肘后备急方》即有记载,用人粪清治疗食物中毒、腹泻、发热并濒临死亡的患者。《肘后备急方》是中国第一本急症医学书籍,更是世界上最早记录青蒿作为疟疾患者“救命草”的文献。而国外于1958年第一次报道了粪菌移植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近4年来,国内关于粪菌移植的临床研究开始增多,主要集中于治疗难治性难辨梭菌感染、炎症性肠病、慢性便秘等。另有报道,粪菌移植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疲劳综合征、糖尿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多发性硬化症等具有一定疗效。粪菌移植还可能用于治疗肠道免疫缺陷和过敏、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自身免疫性疾病、关节炎、哮喘、神经发育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医学美容、帕金森病和儿童自闭症等与肠道微生态失衡相关的疾病,但临床价值仍需进一步证实。粪菌移植可以说是用一个古老的、未知的方法,来治疗一个极其复杂的、目前尚缺乏了解的微生态失衡的临床棘手问题,目前已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器官移植,且肠道菌群是人类可以真正共享而不会发生免疫排斥问题的器官。
这是我院在绍兴地区首次开展粪菌移植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粪菌移植也有一定的风险性。据马阿火主任介绍,这风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粪菌供体的安全性。所以在进行粪菌移植治疗前,医生需要对患者及粪菌供体进行严格的相关检查及筛选,不合格的话此项技术就难以进一步进行。(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