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非医生手记
2017-08-22
阅读量:1782
作者:
作者科室:
编辑:
编辑科室:
非洲马里,为西非的一个内陆国家,被联合国评为“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2012年政变以后,这个国家的各派武装争权夺利,连年战争,恐怖袭击频发,马里最著名的景点杰内大清真寺已成为恐怖分子活动的活跃地区。1968年,中国第一批援马里医疗队开启征程,医疗队员分别在卡地、锡加索、马尔卡拉3所医院工作。2010年我国援建的马里医院建成,医疗队在马里的援助地区也从原本的三家医院整合到马里医院一家,目前医院内拥有160多张床位。
北京时间2017年7月21日下午四时,第25批援非(马里)医疗队队队员,绍兴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俞南松医师、超声科宋会明医师、针灸科陈荣医师从绍兴正式启程前往非洲马里进行为期18个月的援外医疗任务。
满怀对亲人、同事的不舍,我院援非队员踏上征程
经过约30多个小时的长途奔波后,我们终于在当地时间16:00抵达了马里首都巴马科。经过与上一批队员的短暂交接,顾不上旅途劳顿,所有医疗队员马上投入工作。
第24-25批医疗队合影
与老队员进行交接
送别第24批医疗队老队员
马里共和国属于IV类地区,受卫生、经济等多方面影响,马里传染病发病率极高,艾滋病、疟疾、伤寒等疾病在这里很常见。尽管出发前已通过网络对马里的卫生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真到了这里,我们还是对马里的生活环境、卫生情况感到震撼。
驻地食堂餐桌,经过治理后已明显好转
晨起上班等车中,基本上每个人周边都有六七只苍蝇叮着
马里官方语言为法语,但本地人多讲邦巴拉语,尽管马方为中国医疗队成员配备了一名助手,但在问诊和日常会话中,助手和患者经常会将法语、英语、邦巴拉语混在一起使用。 一开始我们更多的是通过手机词典及肢体语言来了解情况,一个月后,基本所有队员都可以在本专业范围内和助手及患者进行基本的交流了。
俞南松医师在进行手术
宋会明医师在为马里患者进行检查
马里内外交通十分不便,基础设施不甚理想,群众出行困难,同时很多马里民众对于疾病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将小病拖成大病,“忍无可忍”时才来就诊。
马里医院虽然是位于首都的国家医院,但条件极差,停电事件频发,各种医疗设备老旧,经常出故障。不过在马里,医生具有极高的地位,患者都很信任医生,尤其是中国医生,医患关系非常和谐。
接受陈荣医师针灸治疗的患者
即使远在万里之外,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除日常的诊疗工作及法语学习外,我们依然不忘积极学习专业知识。
身在异国他乡,最难熬的是对家人的思念。因此医疗队经常会安排一些集体活动来缓解大家的思乡情绪。
队内集体活动——包饺子
转眼一个月已经过去了,大家已基本适应这边的生活,医疗工作逐步步入正轨。正如图中墙上的标语所示,祖国在我心中,不畏艰苦,勇于奉献。我们将利用自身掌握的医疗技术,尽自己所能为缺医少药的马里国人民服务,圆满完成祖国交给的援外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