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绍兴市人民医院眼科门诊,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门口候诊。一位大约只有五、六岁模样的小男孩架着小眼镜,手指在智能手机上快速滑动着。
“孩子是三岁开始接触触屏手机的,我一直把它当做‘带娃利器’,用这个逗逗他就不哭了。家人也说从小会用高科技产品的小孩子聪明,谁知他渐渐玩上瘾了,不给他玩就尖叫、大闹。现在还没上小学就成近视眼,以后怎么办?”小男孩妈妈阮女士为自己当初的“偷懒教育”后悔不已。
类似的场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聚餐时,大人们在酒桌上谈笑风生,孩子们窝在一边玩ipad,相互交流通关心得,吃饭都没心思;家里,爸妈一回家,孩子就扑上来抓住家长包里的手机不放,开锁、充电、下载游戏驾轻就熟;越来越多的小孩过生日点名就要家长买触屏产品做礼物……
这个暑假里,越来越多的“零零后”正在加入“触屏一代”的队伍。胜利路上一家3C产品专卖店这两个月平板电脑的销售额增长了近三成,“很多顾客买的时候都指明要我们装上婴幼儿游戏或者智能应用,这样家里小孩也能玩。”一位店员告诉记者。
“从就诊患者来看,这两年年龄下降的厉害,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甚至学前的近视患儿大大增加,在暑假里,来看眼干、眼涩的小孩子也不在少数。”市人民医院眼科专家张莉说,就诊的“小小触屏族”正以前所未有的比例大幅上升。由于小孩眼睛比大人脆弱,平板电脑、智能手机辐射强,长期使用极易引起睫状肌痉挛,为近视埋下隐患。
“我们小时候的暑假是丰富多彩的,和小伙伴学游泳、跳皮筋,现在的孩子好像活在自我世界里,捧着ipad整天‘大战僵尸’、‘打怪兽’、‘连连看’。”心理咨询专家钱国政认为,长期沉溺于光怪陆离的电容屏幕,不仅对小孩的身体无益,对未来性格养成、甚至社交能力都影响重大。
他说,智能电子产品中很多应用是为成年人开发设计的,小孩从小接触成人世界有过早“催熟”的作用;长期封闭在虚拟世界里玩游戏、聊天,长此以往会引发孤独、自闭等社交障碍,变成沉默寡言的“电子娃娃”;最糟糕的就是,从小成为依赖电子产品“容器人”,上网成瘾,会严重影响今后的学习、工作。
让孩子接触高科技产品本不是坏事,尤其是在此类产品如此普及的今天,家长应该怎么做?眼科专家张莉建议,屏幕亮度要尽量调低,每使用半小时就要让孩子离开屏幕休息,一旦发现常揉眼、常眨眼的情况要及时就医。“孩子最好的玩乐环境是大自然,家长要带孩子去接触真实的自然环境,置身于里面去感受生命,才能脱离‘电子崇拜’。”她说。
心理专家钱国政认为,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千万不能“偷懒教育”给孩子做出错误示范。家长可以通过正确引导,保留触屏产品中如绘画、拼图、童谣、讲故事等开发孩童智力和动手能力的软件,删除孩子易上瘾的游戏、视频及聊天软件。他强调,家长最好陪同孩子一起玩。(浙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