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医院新闻- 【人民日报】风尚文明满绍兴

【人民日报】风尚文明满绍兴

2013-08-26 阅读量:890 作者: 作者科室: 编辑: 编辑科室:
      3月的雨天,一名89岁的老人突然在绍兴街头倒地离世。在家属赶来的一个多小时中,营业员、警察、清洁工……雨伞在一拨拨素不相识的市民手中传递,没让老人淋到一滴雨。
      从过去为乡人修桥、铺路、造凉亭,到今天市民接力撑起爱心伞,爱心脉络绵绵传承,让这座古城洋溢着风尚文明。
      感受幸福才能滋生爱心
      “营造生活在绍兴的幸福感,感受幸福的人会更加热爱社会,热爱城市。”市委书记钱建民的话充满诗意。
      幸福感的基础,来自良好的社会氛围,来自舒心的生活环境。
      名城绍兴,经济、社会、文化共同繁荣。2012年,这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911元和17706元;6年来,群众的社会安全感和满意度一直在98%以上;这里生态文明、文化深厚,曾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奖。
      新老绍兴人都能在此“乐业”。绍兴城乡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全覆盖,2006年开始,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当地就业保障范围,3万多名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免费技能培训。
      在绍兴看病不难。一份第三方调查显示,绍兴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满意度达到了82.25%。农村完善“15分钟医疗圈”,近八成的患者在本地就医。
      这里社会和谐。一张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网络,纵向延伸到市、县、镇、村,横向覆盖各区域、各行业,近5万件矛盾纠纷被调解,成功率达97.3%。
      良好的社会环境,成为培育文明风尚的沃土。
      爱心的种子种于点滴
      形成文明风尚,需要大环境的熏陶,需要爱心的种子种于点滴。
      “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风尚文明的现代化绍兴”被写进绍兴的党代会报告,风尚文明被确定为绍兴今后最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
      “风尚绍兴”是当地长盛不衰的新闻栏目,三年多来,200多个爱心故事,身边的凡人善举极大激励了绍兴人“做好事”的热情。“市长奖”是绍兴市的最高荣誉,一直授给对经济有杰出贡献的企业家。2010年,坚持10多年铲除小广告的“除癣老人”何亮,第一个因为好人好事获得“市长奖”。
      “在绍兴,做好人不孤独。”绍兴市财政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见义勇为表彰工作,还建立了奖励和保障实施细则,为见义勇为人员的医疗救助、上学资助、就业创业等开辟“绿色通道”。在农村,“百名身边好人”、“百例新风好事”等“五个一百”评选,让孝老爱亲、热心公益、见义勇为的好人成为乡村榜样。
      全民慈善是城市文明的标志。在政府推动下,绍兴大额慈善冠名基金规模占浙江60%以上,仅一个上虞市崧厦镇,就有13家企业成立帮老、扶贫、关爱儿童的各类基金。
      “这里形成了企业家向善的竞争意识。向善的心灵不仅对社会是正能量,也让企业走得更远。”市长俞志宏说。
      “凡人善举”不断涌现
      2500年前的《越绝书》记载:“句践治以为义田”,救助“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这是我国记载最早的慈善举措。如今的绍兴,“凡人善举”不断涌现。
      市民洪杏珍个性爽朗,一次爬山,无意中看到当地的香炉峰后山堆积着游客丢下来的垃圾。“这么好的地方堆垃圾,心里不痛快。”于是,她每周三次自备一把火钳开始拣垃圾。慢慢地,朋友加入了,再后来,中国银行、文理学院的年轻人都自发组织起来保护环境,风雨无阻。让洪杏珍高兴的是旁观者环保意识也在增强:“小囡都知道把果冻壳丢到垃圾袋里来。”
      更多受助者被激发出“做好事”的热情。在绍兴人民医院候医大厅,穿着橘色义工背心的“导医”李志美看到有人在着急转悠就迎上去,帮忙找到窗口,打印病历。受助者不会想到,李志美是一名经历两次手术的肿瘤康复患者。现在,常年在人民医院做义工的肿瘤康复患者就有70余人,李志美说:“从受助到助人,爱心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
      富裕的绍兴还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慈二代”,朱重阳就是代表之一。这个1987年出生的年轻人,他的父亲就是热心于希望工程的企业家。他接手企业后,设立了针对青少年帮扶的“重现阳光爱心基金”,除了捐款,还经常去大山看望受助孩子。今年组织了留守儿童夏令营,带着兴奋的孩子们逛城市、看3D电影。受到他影响,越来越多的客户和朋友加入了慈善活动。
      “努力让风尚文明成为绍兴的标志,唤醒了人心中向善的能量,城市就会有向上的力量。”钱建民说。(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