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晚报】一家年门诊量115万人次的大医院医生护士“幸福”吗?
2013-09-04
阅读量:945
作者:
作者科室:
编辑:
编辑科室:
“走进医院、走近医生、走近护士”系列报道之绍兴市人民医院
开栏的话:人吃五谷杂粮,总有小病小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成为一个焦点。于是作为治病救人的医院、医生也成为热点。那么,绍兴医院、医生的情况怎样呢?本刊从今天起将推出“走进医院、走近医生、走近护士”这个栏目,从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角度去感受、去感知这一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职业。希望通过这组报道,能架起一座患者和医者的沟通桥梁。
辛苦并幸福着
□记者 寿伟国 文/摄
绍兴市人民医院是绍兴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三等甲级医院。据该院公开的官方数据显示,每年门诊量达115万余人次,每年出院病人5万余人次,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3000多人次前来门诊、100多人次出院。1个病人加上2个陪护亲属,平均每天有1万多人次在该院进进出出,足见其人流量之大。于是,在记者走进市人民医院时,印象最深的是车多、人多,在每天上午的高峰时段,车子可以把医院塞得“水泄不通”;门诊挂号的地方可谓是“人山人海”;各个检查科室的门口总是排起长长的队伍……面对如潮的人流,有人感慨“到绍兴市人民医院看个病真难”!可就在病人“抱怨”看病难的同时,面对这么多患者,市人民医院的医者并没有“烦”,而是开足马力,改进服务,竭尽全力地为病人服务。日前,记者走进绍兴市人民医院,走近一线医护人员,感受他们的工作。
辛苦并幸福着
受访对象:放疗科护士长诸海燕
诸海燕,是市人民医院上千护士中的一个,若说与其他护士不同,就是在她这个护士名称后还加了一个“长”字。从公开的媒体报道中,诸海燕与一项市人民医院的医护创新——从台湾地区引进的“安宁疗护”有关。
日前的一天上午,记者走进位于市人民医院住院部七楼放疗科。看到这个名称,记者的心里“格登”一下,这里的病人都在经受着生与死的考验。然而走进病区,这里却显得特别宁静和轻松,只见几个护士穿梭在病区里,有的在给病房里的病人护理,有的则在给病人派药,显得井然有序,丝毫没有感觉到与别的病区的不同。
在一间护士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正在电脑前与同事一起整理着相关记录的诸海燕。
“做护士多少年了?感觉怎样?”面对记者的提问,诸海燕淡淡地笑了笑说,从1994年参加工作到现在已有20年了,一直在护理岗位工作。至于有什么感觉呢?就是“辛苦并幸福着”。
“所谓辛苦就是上班要早、责任心要强……这个不多说了。因为大家都认为护士很辛苦,没时间顾家。”诸海燕说,“其实,做护士还是挺幸福的,当看到病人健康有所好转、当很难打进去的针能打进去、当原先病人不能理解的经我们讲解后弄明白了……这些点点滴滴累积起我们的幸福。”
“我还想纠正一下社会上的观念:说护士很难顾家,其实有一篇微信上的文章——《娶护士做老婆的好处》写得挺对的。推荐给你看看。”诸海燕说着拿出手机,打开微信准备给记者看。可她突然想起什么,说:“对不起,你等等,我出去个5分钟。”
就在记者等待的时候,耳畔突然传来“生日快乐”的歌声。病房里怎么有歌声?好奇心促使记者沿在病区走廊寻声前行。在病区拐弯处的一间小教室里,只见一群人正围着一个坐在轮椅上、手捧鲜花,脸上写满笑意的老者,而老者面前的桌子上放着蛋糕和各种吃的零食,几个小孩(老者的孙辈)一边和家人、护士唱歌,一边瞄着桌上的零食。此刻诸海燕和她的同事用歌声、掌声向老者送上祝福。
一位患者的家属告诉笔者,老者今年62岁了,住院已有一段时间。今天是他的生日,在护士的建议下,家人一起给他过个生日。“你看他多开心啊,我们也挺开心的。真的要谢谢这里的医生和护士。”
几分钟后,记者在办公室里见到诸海燕,她将两份蛋糕和糖果带给同事,并说“病人开心和家属满意,这是对我们最好的奖励”。
“这是你们的‘安宁疗护’的一项吧?”记者问。
“对,这是我们‘安宁疗护’的一个内容。为了给一个病人做一些让他们开心的事,我们护士的‘策划’可花费了很大心血。”诸海燕说,“哦,关于‘安宁疗护’你还是少写点。自从你们媒体上次报道后,要来这里的病人太多了,我们科室感到很有压力。”
据媒体公开的报道资料显示,去年,诸海燕根据市人民医院与台湾义大医院达成的3年护理培养计划,赴台湾学习。发现义大医院到处都是关于“安宁疗护”的宣传,这一“给予临终患者积极而整体的照顾”做法引起了诸海燕的兴趣。今年4月,经医院批准,“安宁疗护”正式在市人民医院放疗科推出。
显微镜下蛮精彩
受访对象:病理科主任孙爱静
“您好,我是爱静。您哪位?有何事?”在与绍兴市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孙爱静博士联系时,电话里传来甜甜的优雅的声音。讲明来意、问明病理科位置之后,记者穿过市人民医院门诊楼长长的走廊,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走过一个不显眼的门,找到了病理科。
接着在孙爱静的带领下,记者又穿过长长的走廊,走廊两边的一间间办室里,放着各种仪器,病理科的医生正忙碌但有条理地做着各项实验。
在办公室落座后,孙爱静说病理科在医院结构中属医技科室,在国外,病理科的医生被称为“医生的医生”,因为给临床医生的病理报告就是出自他们的手。尽管他们不直接接触病人,也鲜为社会上的人知道。但当他们看到一个个病人术后出院,他们感到欣慰,就像每一部精彩的演出中,除了露脸的演员外,还有他们这些幕后的“艺术指导”。
据了解,孙爱静博士在海外生活工作了20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与市人民医院的领导认识,随后被引进市人民医院,并负责病理科。
“做病理工作真的蛮有意思的,我们每天在显微镜下与细胞打交道,细胞的世界很精彩;我们见过所有医生见过的病,还见过许多医生没见过的病。为了能明确一种病,特别是一些罕见的病,我们病理科的同事一起翻书查、上网查、电话查,当结果出来时,我们感到特别高兴,因为找到病因或许就能拯救一条生命。”
“做一个病理医生的责任重大,所以要求也高,除了要求临床医学毕业外,还要求他形态记忆能力要好;在工作流程上更实行三级会诊制,确保病理报告的正确。”
临近中午时,孙爱静抱歉地说,中午手术室里有台手术要做“快切”,中午就不陪记者了。
据该院公开的资料显示,病理科现有医生16人,常规年活检量超过3万例,冷冻快速病理会诊6千余例,细胞病理学(液基细胞学/穿刺病理学)8000例。
每一例手术都像作品
受访对象:肛肠外科主任应晓江
下午1时30分许,记者得知上午忙完手术的市人民医院肛肠外科主任应晓江在办公室里。于是便匆匆赶往位于住院部十五楼的应晓江办公室。推开办公室的门,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大堆书,还有办公桌上摊开的资料。
“没关系,中午基本上没有休息习惯。”面对记者的歉意,应晓江笑着说,“别人都说我身材好,这估计与我们经常在手术室扒口中饭有关吧!还有看点书也是迫不得已,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才能掌握更多的‘拿手活’,说得好听点就是能给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上午是一个腹腔镜肠癌手术,蛮成功的。”说起上午的手术,应晓江这样说,“病人是一个87岁的老人,心脏不怎么好。为了确保此次手术顺利实施,我们除了做好各项医疗上技术准备外,与患者家属沟通了三四次,得到家属的理解,使手术在上午做了,一做就是几个小时。”
“医生和病人不是菜市场的买卖关系,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更要将心比心,所以我们要沟通,要拿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应晓江接着说,“对于外科医生来说,手术就像一幅艺术作品,哪个人愿意将自己的作品弄砸呢?”
“给人的印象,肛肠科是最脏的地方,你怎么会选择这个专业呢?”记者问。
“的确,刚开始时,干肛肠科真的感觉有点脏。特别是那些病重的患者送来时,身上的恶臭,真的让人呕吐。说起这,我还真的要感谢我们科室里的所有医生和护士。”应晓江毫不避讳地说,“当然,人活一辈子,能做成一件事且做得有影响就很不容易了。我就是冲着这个目标,一直努力到现在。”
据了解,2001年,市人民医院推出了肛肠门诊,只有包括应晓江在内的两个医生;2004年,应晓江到上海瑞金医院进修学习,开始涉及腹腔镜肛肠肿瘤手术;2006年市人民医院单独设立肛肠科。目前,由应晓江主持的肛肠科腹腔镜手术在浙江省内数一数二,2012年应晓江被评为绍兴市第二届十大名医。
据应晓江介绍,下一步他们将建立“肠癌联谊会”,一方面普及这方面知识,早发现早治疗,另一方面也加强与患者联系,提醒患者做好术后的肠镜检查。同时还将引进中西医结合的研究生,通过中西医结合,提高治疗效果,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
据市人民医院公开的资料显示,肛肠外科是该院临床医学重点学科之一,浙江省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培训基地之一,也是中国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多中心合作项目参与单位之一。目前科室床位52张,每年门急诊数量15000人次左右,住院病人2500人次左右,科室每年手术1500余例,其中结直肠癌手术200多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