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创新执法理念 共建“平安越城”
2013-11-07
阅读量:997
作者:
作者科室:
编辑:
编辑科室:
核心提示
这是一种切入理念层面的革新,核心直指“执法为民”。
这是一种基于时代需要的探索,重在促进“社会和谐”。
长期以来,和众多执法部门一样,公安机关的执法思维锁定一个“管”字。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环境由相对“静态封闭”向“动态开放”转变,治安形势日趋复杂,“管”,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治安需要。
为切实改变这种状况,绍兴市公安局越城区分局大力革新执法理念,努力实现由传统的“管理型”向惠民的“服务型”转变。特别是一些基层派出所,根据实际出发,紧紧围绕“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这一目标,增强服务意识,出台服务举措,在践行“执法为民”神圣使命上作出有益探索。
城南派出所:小小“促进会” 架起“连心桥”
说起城南,坊间流传,这里是56个民族的“大家庭”。数据显示,外来建来者占城南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占越城区流动人口四分之一。他们中大部分来自安徽、江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河南等地,由于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差异,各类矛盾频发。城南,曾一度列入绍兴市治安重点整治区域。然而,近几年,城南区域的发案率逐年呈下降趋势,城南居民的安全指数越来越高。这一可喜的变化与城南派出所的一个创新举措密不可分。
在新的时期,如何提前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执法机构变管理型为服务型,事实上,城南派出所想得更远,更深。“新城南人和谐促进会”的成立,正是城南派出所探索服务流动人口的成果。
城南派出所副所长马骥介绍,那是在一次走访中,了解到杨崇刚、沈联盘等一批事业有成的外来建设者,想通过一个平台回报社会,帮助其他外来务工人员。为此,城南派出所主动当起“红娘”,牵线搭桥,在城南街道党委、办事处和越城区民政局等多方合力支持下,于2012年9月21日成立了越城区新城南人和谐促进会。
“我们的职责是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关注新城南人的工作、学习、生活需求,开展相关慈善和志愿服务。”促进会会长杨崇刚说。
一年来,促进会以最大限度创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为目标,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各项工作,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寻找工作、子女就学、纠纷调解,开展各类公益活动,为构建“和谐城南”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年8月底,城南街道有近30多名重庆忠县籍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在办理居住证之后,因身份证号码原因无法就学。近百名家长聚集到学校门口讨说法。眼看着事态进一步激化,促进会及时派出重庆籍会员,一方面赶赴现场稳定家长的情绪,一方面联系重庆公安机关和城南派出所。最后,在绍兴和重庆两地警方通力合作下,出具相关身份证明,解决难题,学生在开学日如愿上学。
“促进会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它既是外来建设者的依靠,也是当地政府化解矛盾的得力助手。”城南派出所所长金文江说,将管理寓于服务中,促进会的协调作用日益明显。
今年,城南外山村一民房垮塌,造成一重庆籍外来务工人员丧生。亲人从老家赶到绍兴,情绪激动,扬言不给足额赔偿,就要集体上访。城南派出所及时请来了促进会负责人,一起商量办法,最后决定由新城南人和谐促进会中的重庆籍会员出面,安排家属的接待工作,了解诉求,并通过乡音、乡情,依理依法地做好解释劝解工作,告知家属依法合理地提出诉求,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促进会的及时介入,终于使这起突发事件依法得到妥善解决,消除了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隐患。
蕺山派出所:“红”“黄”“蓝”里见章法
老旧小区多、医院多、中低档旅馆多、网吧多,发案率居高不下,群众怨言多。这“多”一度让蕺山派出所蒙羞。不过,最近一次民意调查显示,辖区老百姓的治安满意率比往年大大提高。蕺山派出所凭借什么扭转态势?精准化管理服务模式!
“精准化的核心是一地一策。”蕺山派出所所长金曙光解释道,以分色管理为例,即将辖区划分成13个网络,根据每周发案率研判,实行红、黄、蓝分色管理,一地一策,社区警务服务工作渗透到具体“色块”,发动社区力量,组织群防群治,逐一破解案件高发难题。
绍兴市人民医院因人员流动量大,发案率高,被定为“红色”。为此,蕺山派出所因地制宜,于今年7月在该院设立警务室,和人民医院联手组建巡防队伍,当月发案数同比下降83.3%,环比下降75%。同样被定为“红色”的还有市妇保院,社区民警组织巡防队员进行定时巡逻,当月发案数同比下降66.7%,环比下降20%。
建设社区警务站(室)平台,通过警力下沉,畅通“面对面、心连心,零距离”的渠道,做到接警处警在社区,化解矛盾在社区、平安宣传进社区、信息采集于群众。这是蕺山派出所实施精准化管理服务模式的有力抓手。在蕺山派出所,对社区民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即保证每周四天骑自行车下社区,民警入户时间实行错时制,尽可能避开群众的正常工作时间。
昌安老小区人员杂、设施差、发案高、防范能力弱。如何控制发案率,蕺山派出所主动会同街道、社区实地调查研究商定对策,以老小区改造为依托,一项项重在防控的安全举措逐一落地:制作永久性治安宣传标语、开辟平安宣传窗、封闭小区围墙,在重点部位设置治安岗亭、安装视频监控,落实门卫巡逻……
在提升硬件设施的同时,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提高防控“软实力”。在警力有限的情况下,蕺山派出所落实社区民警一区一警,通过加强社区治安宣传、表彰奖励治安积极分子、宣传推广治安先进经验,激发小区居民群众自治自管意识,形成“人人关心社会治安,个个参与社会治安”的良好氛围。2012年,昌安社区发案较上年下降45%,今年1至9月入室盗窃案件仅发生2起。
值得一提的是,辖区还组建13支156人社区治安自管队;邻里守望网络、银发“楼道观察哨”成为治安防控的新力量。与此同时,以昌安社区“和事佬”调解中心为依托,建立社区联调机制,成立自调、联调组织8个,实现民间纠纷调解工作“小事不出社区”。社区警务与社区工作同步管理、同步运行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
皋埠派出所:有事就找580!
今年10月,皋埠农村接连发生4起非正常死亡纠纷,仅仅一个星期,四起纠纷妥善解决,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这得益于皋埠派出所580调解中心。
纠纷多,信访多,群体性事件多,处于城郊结合部的皋埠,并不平安。而让皋埠派出所更为头疼的是,不论发生什么事,当地群众第一个想到的是打“110”,大量非警务纠纷牵涉了大量警力,派出所不堪重负。如何有效调解纠纷,这虽然并非皋埠派出所的份内事,但关系一方百姓的平安指数。580调解中心正是皋埠派出所创新警务服务模式的成果。
“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必须紧紧依靠党委政府,整合现有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方力量,简化程序,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皋埠派出所所长林国华透露了构建580调解中心的初衷。
“580”绍兴谐音“吾拨灵”,意思一拨就灵。“5”寓意派出所、司法所、法律服务所、监察室、巡回法庭等五个法律部门,“8” 寓意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信访调解、劳资调解、婚姻调解等“八位一体”调解模式,“0”寓意圆圆满满,即一切纠纷得到圆满化解。
今年6月4日,皋埠镇藕泾村湖里泾自然村金某因怀疑被偷走虾笼系同村金某某所为,夫妻俩赶到金某某家,夺其饭碗,迫其跪地赌咒发誓,进行人格侮辱。金某某的儿子闻讯后,赶到金某家理论并发生互殴,致金某夫妻受伤,花去医药费8千余元。由于双方各执一词,争吵难解难分。皋埠派出所请出580调解中心,调解员根据双方纠结点,指出各自错误,并根据法理与情理相结合原则,让金某某赔偿金某夫妻3千元,事情得到解决。
从民警的平安日记里找线索,发挥调解中心的用武之地,许多矛盾因此被消灭在萌芽状态。民警陈引达在走访中获悉胜利村葛某某因申请住房问题未果,曾吃农药自杀过,现在为审批房屋的事情天天闹。尽管此事不是公安机关管辖范围,但如不妥善处置事态极易扩大。陈引达获悉后,立即向党委政府汇报,并由580大调解室牵头,主动介入协调。经多方努力,葛某某房屋审批手续及时得到落实,事态因此平息。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580调解中心运行一年来,110接处警的各类纠纷大部分在中心内得到有效化解。截至9月底,联合调解中心共调处纠纷196起,其中当场调解63起,书面调解129起,调解成功率高达97.8%。尤其联合调解中心成立后,皋埠派出所信访投诉案件大幅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