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医院新闻- 【光明网】万里援疆到棉城,植根大漠比胡杨

【光明网】万里援疆到棉城,植根大漠比胡杨

2013-11-11 阅读量:1057 作者: 作者科室: 编辑: 编辑科室:
    核心提示:2000多年前,一个名叫张骞的年轻人,受命出使中亚古国。之后,这片广袤的西部地区有了一个神秘的名字——“西域”。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假如生命能再来一次,他愿意出生在塔里木盆地,因为人类的四大文明都在那里交汇。这个交汇点就位于阿克苏地区。
  “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这是对大漠中胡杨林的礼赞——悲壮、沧桑而遒劲。
  “特别能学习、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干事……”,这是堪比胡杨的援疆精神;“做阿瓦提人,说阿瓦提话,办阿瓦提事”,这是绍兴援疆人庄重的承诺和不懈的践行!
  绍兴援疆走过三年,又一批新的援疆干部再赴大漠……10月底,记者万里赴疆,试图追寻一群特殊绍兴人在天山大漠的故事传奇。
  刀郎之乡
  深秋的这一天,清晨5点半,记者从绍兴出发,一路换乘3趟飞机,又驱车1个半小时,紧赶慢赶,终于在晚上8点赶到了目的地——新疆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算算行程,已跨越4000多公里。
  说是晚上8点,其实这儿只是傍晚,太阳刚刚下山,天色亮堂,下班的人们还在回家的路上。万里时空穿越,让这儿与绍兴有了两个小时的时差。
  从2010年6月21日算起,新一轮首批绍兴援疆建设者已在这儿奋斗了3年多。
  阿瓦提,维吾尔语意为“繁荣”。阿瓦提县位于阿克苏地区西南部,距离阿克苏市58公里,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是塔里木河的源流之地。这儿曾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
  尽管很多人对阿瓦提并不熟悉,但只要说起从这儿走出去的歌手刀郎,人们就耳熟能详。而记者踏上这片土地,才知道这里有无数个“刀郎”——这里是刀郎部族。
  刀郎,维吾尔语意为“聚集”“群居”。刀郎人是维吾尔族的一个分支。把历史写在音乐和歌声中的刀郎人保留着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瓜田庭院、葡萄架下,只要音乐响起,一场歌舞就开始了……刀郎部落也被称为中国最神秘的部落之一,阿瓦提由此成为中国刀郎文化之乡。
  阿瓦提有多大?这个位于南疆天山脚下的西域之县,有1.33万平方公里,比一个半绍兴市还要大,人口却只有25.3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了近80%,除了维吾尔族,其实全国56个民族都有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县城区居民仅5万人。年财政收入也仅1.2亿元。 
  “葡萄/因为有了心事/变成了酒/发酵的是青春/陈酿的是心情/不可喝,不可喝/一喝就醉/那种叫做木塞莱斯的酒……”
  木塞莱斯,西域葡萄美酒,以4000年前的楼兰公主名字命名。出土陶罐上的神秘文字,尘封千年的浪漫爱情,总让人梦幻般地联想。阿瓦提县是木塞莱斯酒的原产地,中国木塞莱斯之乡,每年这儿都会举办狂欢节。
  记者到这儿,适逢阿瓦提人刚过完古尔邦节。一年一度的古尔邦节相当于我们的春节。好客的维吾尔族居民,执意以隆重的礼节请我们到家中吃饭,分享过年的喜悦。席间,一杯杯自酿的木塞莱斯酒让人神驰心醉,忽然想起了那句古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援疆指挥部
  
  北京时间上午9点,阿瓦提的天开始泛出鱼肚白。正是深秋时节,凉意阵阵。大街上,行人稀少,空旷旷的,很少见到汽车,偶尔有几辆送孩子上学的摩托车疾驶而过。
  阿瓦提县委机关大院里,全体机关干部正列队做广播操。大院的左侧就是绍兴援疆指挥部,一幢新建不久的小楼。小楼正面墙上红色标语特别醒目:“万里援建到棉城, 根植大漠比胡杨;‘六个特别记心中’,绍阿联手谱新篇”。
  一楼左侧是食堂,27名指挥部的干部和援疆的医生、老师围坐在几张大圆桌上吃早餐。早餐是自助的,有馒头、白粥、鸡蛋,厨师是衢州人。
  这是一天中的第一次短时聚会。万里援疆,背井离乡,大家用家乡话交流着,有说有笑,彼此都能触碰到那份亲切与依靠。饭后大家分赴阿瓦提的各个单位上班,指挥部、财政局、公安局、医院、学校等,但中午、晚上大家还会在食堂,以吃饭的方式第二次、第三次碰面。
  这样的方式却是一种必须。援建指挥部纪律规定,所有绍兴援疆人员,无论从事哪个岗位,都必须集中到指挥部用餐、入住。
  而另一条铁律是,不允许单独外出,即便是白天,上街也要至少两人以上结伴而行。晚上11点前,所有人必须回到宿舍,当然这儿的11点由于时差,还只相当于绍兴的9点。
  督查的方式是大家分别在QQ群上签到,由各个小组长点名汇总后向指挥长汇报,指挥长汇总后向浙江省援疆指挥部汇报。当然,指挥长们还会时不时地到各个宿舍“探望”。
  如此一来,大家除了在饭后能在指挥部一楼打打台球、乒乓球,玩玩健身器材之外,其余时间基本上都在宿舍里看书、上网、给家里打打电话等。当然,每周一晚上,还要安排集中学习。
  “这种半军事化的管理方式,管得是严了点,却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一位副指挥长向记者解释个中缘由时,引用了一位我省领导的两句话:“高高兴兴进疆,平平安安回家”“宁愿听骂声,不愿听哭声”。
  阿瓦提县医院
  上午11点。阿瓦提县人民医院,一间办公室的门开着。副院长、脑外科副主任医生王建莉在电脑前忙碌,办公桌上翻开着一大摞的打印稿。凑近一看,都是密密麻麻的英文——她正在进行一项课题申报。
  王建莉来自绍兴市人民医院,和其他5名分别来自绍兴的援疆医生一样已在这儿工作了一年半。对于在这儿的成绩,王建莉不愿提及,只是说一年半内回去过两趟。然而在阿瓦提县人民医院院长林小波和援建指挥部领导的眼里,却是褒扬有嘉。林院长坦诚地告诉记者,王建莉不仅待病人如亲人,还积极开展业务指导,每周给医生讲课,“没有她,这家医院神经外科几乎就是空白”。
  正说着,一位包着头巾的维吾尔族中年妇女推门进来,她拿着一叠诊断材料递给王建莉。王建莉满脸笑容地站起来,用我们听不懂的话与这名妇女交流了起来——这让我们大出意外:短短一年半,王建莉居然已能用维吾尔语跟病人交流。
  维吾尔语由于与汉语语系完全不同,要听懂都是很难的,更不用说开讲了。即便是多年生活在新疆的汉语医生也都不太会说,平常也只能仰仗维吾尔族同事翻译。
  “最难的就是语言沟通,即便是请维吾尔族医务人员翻译,但叙述病情、医患沟通时总也难以完全到位,因此在这儿看病速度会变得很慢、很吃力。”来自诸暨中医院的援疆外科医生黄钢说。黄钢的手术量很大,由于技术高超,常受少数民族同胞好评。
  在另一层楼,我们见到了来自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的援疆牙科女医生刘四燕。对于刘四燕,该院院长评价颇高,“作为牙科带头人,她让我们阿瓦提县的整个牙科医疗水平提高了一个档次”。
  走进牙科诊疗室,阳光正暖暖地照进这里,窗明几净,诊疗区、清洗区、消毒区各个功能区井然有序,各类设备一应俱全。刘四燕戴着口罩,手持器械,正为一名躺在诊疗椅上的少数民族患者诊疗,她的身后还排着一长溜的队。
  人民医院已是阿瓦提最好的医院,但一年半前,牙科还只是五官科的一个附属科室,当时只有一把破旧的诊疗椅,牙科医生也只有兼职的两人,而且还没正儿八经的执业证书。因此,每天牙科的门诊量只有一两人,如今这儿的门诊量一个月已达到了二三百人,而且目前还在逐月上升,医生也有了5个,牙科的知名度正在逐渐增大。刘四燕带出的几个徒弟,已经能独当一面为人诊治了。
  在另一间医生办公室,我们还看到了来自钱清人民医院的援疆医生沈志刚、来自东浦人民医院的妇产科医生陈桂香和在内一科工作的赵助飞,他们有的正在伏案认真书写病历,有的正在为患者看病。
  阿瓦提县没有成规模的妇保院,因此人民医院承担了全县一半以上产妇的接生任务,去年就接生了2800多名婴儿。陈桂香指导其他仅有的5名妇产科医生接生那么多新生儿,还要为广大妇女作保健护理,工作的繁重不言而喻。
  赵助飞医生则在抢救心内科重症病人、填补该院重症监护方面填补了某些空白,好评如潮。
  儿科医生沈志刚在语言不通、小孩病症描述不清的困难面前,凭借熟练的医技、丰富的经验和耐心细致的方法工作,成功诊疗小儿发烧、不明原因的腹泻等病症。
  在指挥部的一份总结材料上,记者看到了这样一组数字:近三年来,12名援疆医生(分两批)开展手术1650余例,抢救危重病人672次,门诊就诊11635余人次,下乡义诊、慰问13次,为2000余名群众送医下乡,带教医务人员62人次,有力地提高了当地医疗人员业务能力和整体医疗水平。
  阿瓦提四中
  出阿瓦提县城往东南7公里左右,我们来到了阿瓦提第四中学。这所学校的另一个名字是阿瓦提县民汉合校高级中学。说是高级中学,这儿却是典型的一站式教学,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初中直至高中。
  原先整个阿瓦提县只有一所高中,在四中开设高中是绍兴援疆以后的事,因此目前还只有高一、高二。在这儿,绍兴市援疆资金分别全额投入了730万元和644万元,新建了一幢四层教学楼和宿舍楼,可解决5000名学生和400名教师的教学、生活问题。在现场,我们看到,蓝天白云下两幢红白相间的新大楼显得格外醒目。
  上午11点,我们走进了教学楼。在这幢楼里,绍兴有9位分别来自绍兴市高级中学及各县(市、区)中学的老师在这儿支教。在高二(3)班,来自新昌中学的俞亚丽老师正在上语文课;在高二(1)班,来自绍兴县鉴湖中学的金水军老师正在教学生英语。“这儿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比较差,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兴趣显得更重要,所以给他们上的是新概念英语,需要多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楼造起来了,但这儿的各项设施还是跟不上。“缺水是个大问题,”来自诸暨二中的政治老师郦建苗说,由于没有自来水,学校用水还是就地打井抽取的,碱性很重,每天还只能早、中、晚各供应一个小时。“看着很小的孩子一手啃着硬冷的馕,一边就着生水喝,很是心疼。”
  为了让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不掉队,援疆教师每个人都与几名学生结成了对子,又与这儿的一些年轻教师结成了师徒关系,还到阿瓦提的8个乡镇去上公开示范课,开展听评课、培训教师等“送教下乡”活动。
  阿瓦提红枣
  提起阿克苏红枣,很多绍兴人都并不陌生,前几年很多人都品尝过。这些又红又大又甜的枣子让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阿克苏所辖的阿瓦提县,红枣同样是主要农果产品。我们了解到,整个阿瓦提县有50万亩林果产品,盛产红枣、香梨、苹果、葡萄和核桃等林果。
  红枣是农历十月份采摘的,到十一月份基本收购完毕,十二月份加工,要经过清洗、烘干、挑选、包装等工序。我们在田间地头寻找,发现红枣大多已经被摘。在该县多浪乡新疆208省道旁的一片地头,记者见到了一整片尚未采摘的红枣,红通通地挂在技头,一个个都有兵乒球般大小。红枣树并不高,伸手便可摘到,摘一颗放入嘴里,香甜无比。
  我们了解到,这儿的红枣大的叫骏枣,小的叫灰枣,但灰枣却因糖分高而更能卖钱。
  正说着,看到枣地里有人,主人、维吾尔族农户胡加木·艾麦提走了过来。他说,这儿连片有107亩红枣地,归数户人家所有,今年预计可采摘8吨红枣,通枣(不分大小优次)的收购价是每公斤10元,而去年有15元。
  我们了解到,为了促进阿瓦提的瓜果销售,援疆指挥部动了不少脑筋:包括绍兴企业两次组团大规模采购阿瓦提农产品;在绍兴举办阿瓦提农展会5场;农产品已经进入5家大型超市和5家大型农贸市场;协助阿瓦提林果企业在绍建立农林产品直销店5家,特色农产品在绍营销网络体系初步建成;牵线搭桥,通过招商,引进绍兴市一家果业公司总投资4000万元的红枣精深加工项目……到目前,绍兴已帮助营销阿瓦提县农产品6000多吨,销售额超过1亿元。
  维吾尔族人家的院子
  下午4点,记者赶往多浪乡克其克拜什艾日克村,这里是援疆项目中安居富民工程示范点之一。
  车子开过村头的土路,把尘土扬得很高,这在多尘的新疆是习以为常的事。路的两头却是满眼的丰收景象,雪一般的棉花地一望无际,阳光下还有点灼眼。阿瓦提县是中国长绒棉之乡,全国60%以上的优质长绒棉都产自这里。核桃已在前段时间摘下了枝头,核桃树下有的套种了棉花,有的正铁犁纵横,准备播种冬麦。
  远远地,我们看到红白相间(这似乎是这儿的一种主色调)的农家院子围墙,围墙外面都是一幅幅农民画——阿瓦提还是中国农民画之乡,内容大多为宣传新农村建设及民族大团结。在一幅画前,记者看到了一句醒目的标语:“援疆干部,亚克西(好)”。
  走进其中一户维吾尔族农户的院子,眼前一亮,丰收和恬静写满整个院子。绿色的葡萄架下,垂着几个西葫芦,4头奶牛正在吃草,院中叠着一堆金黄的苞谷,院角则密密麻麻地码着一墙西瓜,屋门口两簇不认识的红花开得正艳。陪同的援疆指挥部副总指挥方林苗向记者介绍说,援疆资金分别在每个点投入300多万元,给示范点的每户农户都建起了葡萄架、养殖暖圈、青贮饲料池、花墙、围墙及大门。通过三区分离、庭院改造等,从根本上解决了住宅和牲畜圈舍混杂的问题,改变了农户庭院的脏乱状况。
  正说着,院主人阿合尼亚孜笑着走了过来,戴着瓜皮帽、留着长长的白胡须,典型的维吾尔族特征。他用维吾尔语比划着告诉我们,他们家有4口人,有25亩棉花地,3亩红枣地,今年西瓜收了一吨半。一年收入有七八万元。绍兴的援疆干部们免费让该村的126户农户的院子都焕然一新,村里人都很感谢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