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绍兴市人民医院白衣天使获20项实用新型专利
2015-08-18
阅读量:669
作者:
作者科室:
编辑:
编辑科室:
晚上病情突发,怎样迅速找到护士?家属不在场的情况下,带有引流袋的患者,能否自由活动?在绍兴市人民医院,有不少心灵手巧、爱动脑筋的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总能设身处地站在病患者的角度想问题,让患者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据悉,2013年至今,全院已获20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在每个病房的门口装一盏护士巡视提示灯,灯的表面还被护士们贴上了这样一行字:“我在灯亮的房间”,病人和家属一眼就能找到。
“在病房门口装一盏灯,护士进去时把灯摁亮,这样其他患者就能马上知道护士在哪儿了。”肝胆外科护士徐海霞发明的“我在灯亮的房间”,不仅解决了夜间患者家属找护士难问题,而且也保证了夜间医疗安全和病房的环境安静。
“晚上值班时,整个科室只有一名护士,经常遇到这样的事:在给患者护理时,其他病房内的患者也需要帮忙。”她说,由于病区范围比较大,患者家属无法快速找到护士,心中肯定是焦急得不行。有些患者家属就会大喊大叫,影响其他患者休息。
在该院一个病房内,患者老何正准备下地去卫生间,肩上背着一根伸至腰部的带子,带子上还有一个用来固定引流袋的扣子。这根带子的名字叫“可调节长度的引流袋固定带”。它的发明者是肝胆外科的护士长陈钟英。她说,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常会遇到一些护理用具使用起来不太方便的情况。
“患者下床活动时,引流袋是靠拎的,若由家属帮忙拎着引流袋,走路时两人要步调一致,且须提防与人碰擦;若患者自己拎着走路,单手行动更是不便。”陈钟英说,这个发明缘自一次下班路上的偶见,路人身上斜挎的布包给了她启发。回到家后,她顾不上吃饭,缝制好了5条固定带。第二天,她兴致勃勃地把固定带拿给患者试用。不曾想,由于身高的不同,带子挎在他们的身上,有的过长,有的太短,不是很实用。于是,她又进行了改良,在带子上镶了一个可活动的扣子,患者只要调整扣子,引流袋就能舒服地固定在腰部位置。
去泌尿外科探望病人,总免不了这样的尴尬:病房里,弥漫着一股难闻的异味。而现在去泌尿外科病房,情况就不一样了。这得益于该科室的护士长傅亚飞的一项发明——一种多功能可调式造口袋组件。
膀胱对流冲洗是泌尿外科很常见的治疗手段,一直以来,为了能直观地观察引流是否通畅,避免导管阻塞,医院习惯采用开放式引流的方法进行冲洗、引流。
“引流出的血液、尿液就接到地上的脸盆、脚盆等容器内,污染物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不仅影响患者家属的行走,而且破坏了病房内的整体环境。”傅亚飞说,房间内的人稍不留心,就会将容器踢翻,甚至有人因此滑倒。
经过反复斟酌,傅亚飞设计了这套多功能可调式造口袋组件。傅亚飞用3000毫升大液体袋取代了1000毫升小引流袋,并接上滴管,整个装置形成了无菌、密封的管路。改进装置一次性容量大,减少了陪护、护士倾倒冲洗液的次数;病房内的异味也有了明显减少,同时有利于护士观测小便流速。
根据不同的血管通路位置,把普通病人服进行改良,在血管通路的地方开口,但不暴露,便于观察和操作;一种桡动脉固定枕的发明,不仅使桡动脉充分暴露与固定,而且在穿刺时减少了固定人员,缩短了穿刺时间,提高了穿刺成功率;通过危重病人转移床单,只需2名人员就能轻松将病人转运至检查床上,节省了人力,而且安全、高效……这一项项发明,有涉及专科护理的,也有涉及护理安全管理的,护士长、护理组长、护士成了这些专利的发明者,她们都是从平时的护理工作中发现问题,得到灵感不断探索、改进,白衣天使们用爱心巧手大大方便了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