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绍兴推出“安宁疗护” 让临终病人有尊严地离开
2017-04-04
阅读量:667
作者:
作者科室:
编辑:
编辑科室:
在“安宁疗护”的理念中,希望让临终的病人能够有机会从容完成“道谢、道歉、道爱、道别”这些生命最后的仪式,让生命终结的病人不带走遗憾,也让亲人不心存愧疚。虽然“安宁疗护”无法替生命多添一点日子,却能赋予日子多一点生命尊严……
几年前,70多岁的刘天(化名)被查出结肠癌晚期,住进了绍兴市人民医院放疗科。在他陷入昏迷之际,妻子韩香(化名)平静地作出了一个决定:在丈夫生命最后时刻,放弃无谓的抢救,让其有尊严地安详离世。
上个月,中国台湾知名作家琼瑶在网上公开一封写给儿子和儿媳的信,表示无论生什么重病,她都不动大手术、不送加护病房、绝不能插鼻胃管,最后再次强调各种急救措施也不需要,只要让她没痛苦地死去就好。
这也是4年前绍兴市人民医院推出的一项护理服务——“安宁疗护”所倡导的。至今,绍兴已有300多名患者接受了这项服务。
为了老伴——他默默地忍受着病痛的折磨
绍兴市人民医院住院部七楼放疗科病区,这是医院最早尝试“安宁疗护”的病区。这里的50多张病床,从来都没有空的时候。医生、护士和病人彼此心照不宣——在这里,生命按天和小时计算。
住院期间,每天陪在刘天身边的是他的妻子韩香。对她来说,他就是她的全部,是她生活的中心和寄托。知道他的病治好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看到他日渐衰弱,想到将要永远离开她,老太太怎么能接受这一切呢?于是,她照顾他越发细心了,好似要拼尽全力保护他。她让儿子买来铁皮石斛、冬虫夏草等各种名贵药材;每次遇到他的主治医生,她总是这样要求:“给老头子输点血吧,再挂几瓶白蛋白吧!”
每次他发热了,抽搐了,她就愁得不行。没日没夜的照顾,她自己也很疲惫,一脸憔悴,但她从来没有一句埋怨。
每次见到老伴为自己忙前忙后,太辛苦了,刘天让她歇歇,别折腾了,安安静静陪着他走完最后一程就好。可老伴总是说:“老头子,你只要好好配合治疗,就能慢慢好起来。要是没有你,我怎么办哟。”每次听到这话,刘天只好默默地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听从老伴的安排,让她看到自己很坚强,一直在坚持配合治疗。
刘天病情稍微稳定时,家人不顾医务人员的反对,坚持带他去外地看一位很有名的中医。当天傍晚返回病房后,老人一脸疲惫,当夜高烧不退。老太太急坏了,她一夜没睡,心中满是愧疚。
“进行紧急气管插管、除颤、体外心脏按压等抢救……”42岁的护士长诸海燕告诉记者,这是大多数家属会提出的要求,作为医护人员,他们只能尊重病人和家属的意见。然而,这种治疗,除了要投入高昂的费用、大量医疗资源外,直接导致的还有病人的痛苦。
为了老伴——她痛苦地作出决定 放弃无谓抢救
尽管刘天很好地配合着治疗,但病魔无情,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肚子疼得厉害,还经常高烧、全身抽搐。由于身体免疫力低下,身上出现了成片的疱疹,痛痒难耐,后期还伴有血尿、便血等症状。
“如果病人和家属都同意,可以让病人少一些痛苦,走得体面、安详些。”诸海燕递了一份“安宁疗护”宣传册给韩香。看到老伴这么痛苦,老太太常常走出病房默默地抹泪。她意识到无谓的治疗只会给亲人带来更多的痛苦,偶尔她会主动找医务人员谈起“死亡”。
老太太依然每天陪在老伴身边,细心地照顾他,只是不再要求医生进行任何治疗,也不再强求老伴喝那苦涩难咽的中药。她拉着他的手,静静等待那一天的到来。
终于有一天,刘天陷入了昏迷,儿女要求做抢救治疗时,老太太却说:“不……不要再增加他的痛苦了,让爸爸安静地去吧。”他们随后办理了出院手续。推车要推出病房时,老太太平静地抚摸着老伴的脸,深情地说:“老头子,我们回家了啊……”
“这是一种临终关怀,让病人在最后时期,能过上有质量的生活。”诸海燕说,推行“安宁疗护”后,病区放开了探视时间、人数限制,甚至主动帮病人联系亲朋好友见面;尽可能满足病人的饮食需求,而非严格按照病情进行限制。此外,医护人员还尽可能引导病人说出想说的话,完成未了的心愿……
“以前家属大多担心病人上瘾,不敢过多使用麻醉药,现在我们会尽量说服家属,减轻病人痛苦才是最要紧的。”诸海燕说。
“安宁疗护”——许多人心里 难以逾越的鸿沟
对于医院人性化的安排,韩香欣然接受。而子女却很纠结:父亲弥留之际,要不要进行最后的抢救治疗?这也是大多数病人家属难以抉择的事。
在绍兴市人民医院关于“安宁疗护”的宣传手册上,有一封写给病人和家属的信,上面给末期病人及其家属提供了几个选项:A.维持目前的医疗护理,尽量减轻痛苦,直至生命终止;B.选择在临终时,不实施抢救;C.转至离家较近的医院,在亲人陪伴下离开;D.办理自动出院手续,在熟悉的家中安静走完最后一程。
收到这样的信,任何人心里都不会好过,所以,“安宁疗护”一开始推行并不顺利。
“‘安宁疗护’,在医学上也叫姑息治疗,其中有一项就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放弃无谓的抢救治疗。有的人还以为‘安宁疗护’就是‘安乐死’。”绍兴市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解释说,“安宁疗护”,不是等死,而是通过它协助末期病人度过最后一段安适、有意义、有品质的生活。医院重视减除病人的各种痛苦,癌症末期病人和家属所需要的并非侵入性及增加痛苦的治疗,也不是放弃治疗不理会。
从决定试点后,诸海燕和护士们开始寻找适合对象。对象为经医生反复评估后,确认“经过反复治疗和手术,目前的医疗技术已经无力回天,差不多只剩下3个月到6个月的时间”的病人。
很多时候,护士们小心翼翼地试探,遭到病人家属很坚决的回绝。传统的“好死不如赖活”观念根深蒂固,再基于传统的“孝道”及社会舆论压力,即便机会渺茫,很多病人家属仍然希望再搏一搏。
曾有学者进行过调查,其中55%的患者希望医务人员尽一切办法抢救治疗,并渴望治愈;40%的患者希望尽可能地延长生命;只有5%左右的患者希望停止抢救。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有一个“选择与尊严”的网站,约有1万多人下载过生前预嘱表格,表达在临终时不实施创伤性抢救的愿望,而这样的表格一般很难在关键时刻送到医生的手中。
“如果不抢救,我们心里会过不去的。”这是刘天子女最大的顾虑。
优生、良活、安死,这是医学的本意。“医生不可能‘救死’,也没能力‘救死’,但起码不应该增加病人的苦痛,特别是在弥留之际。”绍兴市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认为,实现这一切的关键就是改变人们对医学以及死亡的传统理解。
4年里,300多位末期病人选择了市人民医院的“安宁疗护”服务。“远远未达到预期,大部分病人及家属的抵触情绪还是很大。”诸海燕说。
最后日子——更希望给生命再多一点尊严
在最后的日子里,如何让终末期病人生活得有质量、有尊严?国家已有明文规定。
今年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试行)》和《安宁疗护中心管理规范(试行)》,明确安宁疗护中心为疾病终末期患者在临终前通过控制痛苦和不适症状,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护和人文关怀等服务,以提高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离世。根据要求,安宁疗护中心床位总数应在50张以上,病房每床单元基本装备应与二级综合医院相同。
在医院内推行“安宁疗护”,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事实上,“安宁疗护”,除了让病人减轻痛苦,也是让病人在清醒的时候完成自己的心愿,交待完身后事,不再走得手足无措。
在绍兴市人民医院,曾经住过一个患有肺癌和糖尿病的病人。护士问他有什么特别想吃的,“他说他想吃西瓜”,他已经很多年没吃西瓜了,因为家属担心吃了血糖会升高。
诸海燕叫来营养师,针对病人的症状做出饮食上的指导,直到营养师说可以吃,病人家属才放心地去买来了西瓜。“他们想吃什么,就让他们吃什么。让这些特殊病人像正常人一样自由,这也是‘安宁疗护’所提倡的。”诸海燕说,在“安宁疗护”的理念中,希望让临终的病人能够有机会从容完成“道谢、道歉、道爱、道别”这些生命最后的仪式,让生命终结的病人不带走遗憾,也让亲人不要心存愧疚。
几年前,市人民医院来了一位胰腺癌末期病人,发病前独自一人在外地工作了20多年,每年只有春节假期才回绍兴跟家人团聚。住院期间恰逢他的生日,诸海燕知道,这可能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个生日了。鲜花、气球、蛋糕……医务人员和病人家属一起为他策划生日会。“爸爸住院那么多天,那一天是最开心的。”病人的女儿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绍兴市人民医院已在全院推广“安宁疗护”。“我们虽然无法替生命多添一点日子,却能赋予日子多一点生命尊严。”诸海燕说。
“在我病伤严重无法逆转挽留时,不要抢救治疗……希望达到安详自然逝世,这样可让我少受痛苦,早日解脱,含笑回归大自然,从而得到最后的幸福。”绍兴一位耄耋老人在给这家医院院长写的长信中,表示将来自己病重无法治愈时,希望能够接受“安宁疗护”,希望能得到医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