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断刷新票房纪录的国产电影《战狼2》燃爆了国人的心,“战狼”的形象全新书写了对中国的想象——走向世界的自由经贸秩序,中国特色的道德规范,彰显民族自信心,引燃家国情怀。电影之外,现实之中,绍兴也曾有人亲身经历过撤侨,他告诉我们,国人体内就蕴含着不服软的“战狼”血性,而绍兴的援非医生,更是以大爱仁心告诉世界,强大中国的责任与担当。
在战乱频发、疟疾肆虐的西非,这群绍兴人如何在坚守?
正在马里的援非医生
●记者 徐霞鸿
正在马里的援非医生
外科医生俞南松:
到马里的第一台手术就是枪弹伤,病人还是一位HIV阳性感染者
7月21日下午3点30分,在绍兴市卫计委的大院里,与家人依依惜别后,绍兴市人民医院的普外科副主任医师俞南松与另外5位医护人员一起,踏上了奔赴马里首都巴马科的行程。
对于这场援非之旅,俞南松早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没想到的是,到达马里医院后参加的第一台手术就是枪弹伤。“在国内,根本没有过类似的经历。”不过,作为一位专业的外科医生,俞南松保持了镇定。“小伙子25岁,马里军人,执行任务时受伤,弹头遗留在右胸壁。急诊进行清创加异物取出术。总的原则是一样的,主要是创道的处理,因为枪弹射入体内时会把人体表面的衣物等也带入体内,所以取出弹头后还要扩创处理创道。”
唯一让俞南松有些紧张的是,这位病人还是HIV(艾滋病病毒)阳性。“来之前,就知道这里HIV阳性率高,据说感染率在两位数——10%以上。只是没想到,一来就遇上了。”他想到了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报道,就在今年的四五月份,中国援埃塞俄比亚医疗队的一个妇科医生给HIV阳性的患者手术时自己的手指被缝针意外刺伤。还好,通过药物预防,最后没有感染。
“外科医生是最危险的,因为手术中发生手术医师意外受伤的可能性较大。”但救人要紧,俞南松也来不及多想,手术整整进行了一个小时左右,子弹终于取出来了,非洲小伙子脱离了生命危险,他也松了一口气。
“得益于技术进步,现在测HIV比较快捷,就像测早孕一样简单。虽然在开始手术前就已经知道患者是阳性,但手术总得及时进行,所以我和我的前任(浙江省第24批援马里医疗队的普外科医师金东辉)一起
就在《战狼2》上映前的几天,作为浙江省第25批援马里医疗队成员,6位绍兴医务人员踏上了为期一年半的援非征程。
马里共和国,简称马里,非洲西部的内陆国家,发展落后,是联合国确定的48个“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在战乱频发、疟疾肆虐的西非地区,这些绍兴的援非医生们正经历着怎样的生活?他们又是如何坚守那颗“救死扶伤”的初心?通过微信,记者联系上了他们。
今年7月,浙江省第25批援马里医疗队中的6位绍兴医务人员,他们从左至右分别是宋会明、沈顶茂、朱伟明、厉挺、陈荣、俞南松。
在急诊给患者做了这个手术。”
在微信中,这位“70后”绍兴医生告诉记者,在战乱频发的非洲,这样的情况一定还会再次遇到。“为了保障安全,哪怕是在病房里,也有带枪的安保人员。”
内科医生厉挺:
疟疾在非洲很常见,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针剂效果很不错
与俞南松不同的是,绍兴第二医院的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厉挺接触更多的是另一种传染病——疟疾。
“除了艾滋病,疟疾在这里也很常见。因为这里的卫生状况不是太好,苍蝇、蚊虫特别多,疟疾这种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疾病非常普遍。”厉挺告诉记者,马里医院虽然是位于首都的国家医院,但和我们国家的县级医院差不多,各种硬件设备较差。而且,因为没有传染病专科,所以他到了那里以后,就成了全科医生。
“在中国,我们对疟疾是非常重视的,一旦发现,就会层层上报,甚至一直会上报到国家级的疾控中心。因为这个病起病迅速,严重的话三四天内会危及生命,肾塞、肝塞,必须做血透,比较凶险。但非洲人却习以为常,甚至有些人医院都不会进。”厉挺说,疟疾的监测比较简单,一旦染上疟疾,他们会立刻给患者注射青蒿素。“就是中国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针剂,从临床使用的情况来看,效果非常不错。”
另一位援非医生,绍兴市人民医院的超声科副主任医师宋会明,也明显感受到了这一点。“马里这边基础医疗相对薄弱,很多病人都是拖很长时间才来医院检查,导致后续治疗困难。许多在中国国内目前较少看到的病例,这里反而是常见病,比如结节性甲状腺肿,中国国内一般2cm左右就会要求处理,而马里这边很多都是7~8cm左右。另外,今天上午我还遇到一个7岁的小男孩,急性胰腺炎伴假性囊肿形成,这种疾病治疗不及时会要命的,但他拖了两周才来就诊。”宋会明说,在马里工作期间,最让他头疼的就是停电了。“停电是常事,基本上每天都会停3~5次,这对超声仪器损伤很大。”
同样来自绍兴市人民医院的针灸科副主任医师陈荣,则在非洲感受到了当地人对于针灸这一中国传统医术的信赖。“针灸是我们中国援非开始就带过去的,在缺医少药的非洲,它简单有效的治疗,非常受非洲人民的欢迎。” 陈荣告诉记者,对于针灸的适应症,非洲人也是比较了解。“像面瘫、小儿脑瘫、颈椎病、腰背疼痛等疾病的治疗,他们都会选针灸。”
已回绍兴的援非医生
病理科医生王诚:
援非期间遭遇政变,每人发一瓶水5万西非法郎随时应急
在绍兴市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王诚的办公室里,至今珍藏着一枚特别的雄狮勋章。这是他作为浙江省第22批援非医疗队的一员,在结束援非工作回国前由马里政府颁发的一枚国家级勋章。
下转第11版
虽然回来已经4年多了,但回想起这段特殊的经历,王诚依然记忆犹新。“当时,我是马里的第一个病理医生,在我之前,那里还从来没有过病理科。”王诚说,当时的马里医院才刚刚建成,一切都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他带领着当地的黑人医学生创建了马里第一个病理科。
不过,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他去马里后的第二年年初发生的政变。“那天是中国的元旦过后没几天,我们在驻地宿舍听到了枪声,开始还以为马里的习俗和中国一样,元旦要放鞭炮。后来听了广播,才知道这是真枪实弹的政变。”王诚说,为了安全起见,上级通知暂停去医院上班。“我们住的地方离医院还挺远的,开车过去要1个多小时。”
不仅如此,他们还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议决定每2个小时排2个人巡逻,自发地组织安保工作。“我们每个人都分到了一瓶水和5万西非法郎。5万西非法郎相当于600元人民币,当地经济比较贫穷,这笔钱也算不少了。万一遇到持枪入室的情况,可以把钱给他们。水则是逃命时自己带着的,其他行李啥的,都准备丢弃了。”王诚告诉记者,那样的状态大概持续了半个多月,所幸最后有惊无险。而考虑到援非医生们的安全,他们也在半个月后被安排分批回家探亲。“我是第一批回来的,大概在绍兴休息了一个月后,再次回到马里。”
放射科医生林坚:
自己曾感染过疟疾
为一位眉心中弹的患者做过CT
与王诚同批去马里的,当时有5位绍兴医生。绍兴市中医院放射科的副主任医师林坚,也是其中一位。除了同样经历马里政变,他还有一个特殊的经历,那就是在援非期间感染了疟疾。
“那天就觉得人很晕,饭也吃不下了,一量体温,39.7℃,马上就知道是疟疾了。因为在那里,基本上是没啥感冒病菌的,一旦出现发烧等感冒症状,多半就是疟疾了。”林坚说,幸好发现及时,打了两针青蒿素后,第二天就恢复精神了。“那段时间里,除了我,医疗队里还有两位医生也感染了。那里的蚊虫太多,防不胜防。”
疟疾之外,令林坚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位受了枪伤的患者。“子弹就是从眉心射入,穿过了大半个脑袋,留在后脑部位,当时是我给他做的CT。然后,就是我们医疗队的医生给他做了手术,竟然大难不死。”林坚说。
此外,良好的医患关系也是让林坚感受颇深的一点。“非洲人对医生是非常信任的,他们从来不会去质疑医生,所以根本不会有医疗纠纷。同时,因为宗教信仰的原因,他们并不认为死亡一定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甚至,人死了,他们还会载歌载舞。”
■相关链接——
50年,我省援非医生达700多人次
从1968年浙江省向非洲马里共和国派出首支医疗队起,至今已经有700多人次的医务人员奔赴那里。虽然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疾病肆虐,缺医少药,但他们不畏艰难,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帮助当地群众解除病痛,为增进中非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6年7月,我省援马里医疗队为当地提供门、急诊服务总计931万多人次。
吃饭:厨师随行
随行的还有绍兴市中医院的厨师朱伟明。“虽然我没有医生护士那样的卓越成绩,但我努力把最好的菜肴摆在我们的医疗队员面前。” 所以,在吃的方面,队员们都还是比较适应的。记者通过微信采访外科医师俞南松时,正是当地的午餐时间,他还发来了一张他的午餐图片,一荤两素一汤,看上去挺不错。
语言:专职培训
除了吃,与非洲病人之间的交流也基本没问题。“在出发之前,我们已经在杭州进行了5个多月的培训。要做到能与当地人简单沟通,可以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内科医生厉挺告诉记者,当地人主要说两种语言:法语和邦巴拉语。所以,他们两种语言都要懂。此外,巴马科首都有4000多华人。“很多华人慕名而来看病,非常信任我们。”
药品:免费提供
“在非洲的中国药房是免费提供药品的,我们会根据病人病情和药品存量合理发药,因为药品一旦用完就没有地方补充了,只能等下一批海运。”第七医院的药剂师沈顶茂说。除了负责药房工作,他还兼任医疗队的出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