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8月,本人有幸参加了浙江省卫计委组织的“英国医院进修项目”,来到了英国伦敦皇家自由医院学习。经过这三个月的学习,自己感觉收获颇深。
此次英国学习的医院是Royal Free London(伦敦皇家自由医院),创建于1828年,是英国NHS Foundation Trust(国民医疗卫生服务基金会)成员,旗下现有三家分院(Royal free、Barnet、Chase farm),雇佣来自100多个国家的1万名员工,共1500张床位,年收入9千万英镑,是英国最大的教研型医院之一,也是世界排名第七伦敦大学的协作医院,医院的愿景是:“world class expertise & local care”。
在这三个月进修学习中,我总结了一些“英式”体系的不同和感想,希望可供参考和借鉴。
首先,这里的医生年资分为:Foundation(住院医生)、Registrar(主治医师)、Fellow(副主任医师)、Consultant(主任医师)。在英国,一般是通过5年的医学院校学习和1年的临床实习后才可毕业。
毕业后,医生进入为期2年的临床训练(Foundation Programme)。在这之后,约有60%的医生会接受为期3年的全科医师GP(General Practitioner)培训。GP是这里真正的社区掌门人,在英国的医疗体系内占着最重要的环节,他们全方位的兼顾签约社区的基本医疗,有着强大的处理各方面疾病的能力,同时肩负各种疑难危重患者的上转下接任务。此外,有些医生会选择接受为期2年的专科医生培训,称为CT(Core Training Registrar),之后通过相关考核以后会成为ST(Special Training Registrar),为期5年,通过完成培训与考核后才可以申请Consultant职位。
我进修的是这家医院的普外科,每天早交班。每个人手里会拿到一份list(列表),上面密密麻麻罗列着手术病人的详细信息。术前、术后、待术、需要讨论的病人资料都在上面。等你落座,护士长会微笑着和你打招呼, “would you like coffee or tea?”(要咖啡还是要茶?),早交班还有咖啡喝,太舒服了!大家都是一边喝着咖啡(茶),悠然自得地讨论病例,时间持续半小时到一个小时不等。和国内病例讨论都是医生参加不同,这里的讨论还会有护士,康复师,GP(家庭医生)共同参与。手术怎么做似乎不是最主要的,术后的康复、护理等后续治疗都会纳入进来讨论。
散会以后,consultants(主任们)开始各忙各的,开刀的开刀,门诊的门诊。因为royal free 也是UCL(伦敦大学学院,世界大学排名第7)的教学医院,经常有医学生来见习,所以有时候带教小讲课也是安排在这个时候。每次带教小讲课我都会很认真的听,教学互动也非常多,同样的内容,用英文听一遍,收获还是挺大的。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观察,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医院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做到了极致。每次查房时首先说出患者的名字,然后向患者一遍一遍地介绍自己和自己的同事,经的许可后才开始看病。查房时,主任们一般都会坐在病床边上,目光与患者平视,握住病人的手,像老朋友那样和患者交流病情变化、治疗方案等,每次结束后还会问上一句:“any question?”当感受到病人在做检查或治疗前的不安与恐惧,会主动握病人的手或拍拍肩膀以示安慰,并在结束之后毫不吝啬的竖起大拇指来夸奖。我观察过几个腹部感染切口的换药,换药过程中每当患者发出痛苦的声音,医生马上会停止操作,一脸歉意地对患者说“sorry,it is my fault ”,然后一边安慰一边耐心地等待患者疼痛缓解后继续操作,有时还会给患者口服止痛药,整个换药过程一般会持续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这在国内可能无法想象,很多医生可能早就不耐烦地叫病人忍一下,而这也体现了国外医生对待病人如上帝,也是我们需要学习改进的地方。
患者的隐私也是重点要提到的,无论是病房,门诊,手术室还是康复治疗室,在接受治疗的时候,都需要单独隔开。每次我想拍照片都被反复提醒,NO patients(不能拍病人),甚至我想在电脑上拍几张感兴趣的片子,都会被告知:只许拍图像,不能把患者的信息拍进去。
手术方面,这家医院普外科的水平可能比不上国内的一流医院,比如说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无论是淋巴结的清扫还是TME(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等精细操作都不及我们医院,一方面是病源没有国内多,他们一个月的结直肠癌手术量相当于我们科室一周的量,另一方面则是英国医生过于依赖手术器械(都是免费)。但在结直肠癌快速康复这块就做的非常好,从术前的宣教,到术中的保温,外周神经阻滞和不放置胃管及引流管,再到术后的充分止痛,早期进食,早期下床活动,都按照流程进行,特别是术中会有专门的护工给病人的手脚包裹一层棉垫,然后接上取暖机,保持患者整个手术过程的正常体温,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及改进的地方。另外,对于直肠癌手术吻合后,他们都会使用术中肠镜观察一下吻合口的血供,有无出血等,这也体现了英国人的严谨。
这家医院的床位利用率非常高,普外科大多数的择期手术都是当天入院当天手术,就像我们的预住院一样,像疝气、痔疮之类的手术一般都手术当天出院,阑尾以及简单的胆囊一般术后一天出院,周转非常迅速。这里我要提到痔疮手术,在英国,痔疮套扎术是最流行的痔疮手术方式,其操作简单,住院时间短,并发症较少,恢复时间快。在我科,目前已逐渐开展这项手术技术,相信随着技术的提高,可进一步缩短住院时间,甚至纳入日间手术。
最后说件有趣的事,这里的医生不穿白大褂,每个上班的医护人员要挽起袖子至肘部,让人想起习总书记说的“撸起袖子加油干”。 我们对此非常好奇,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白大褂太脏,会造成院内感染,穿便装不仅卫生,而且能避免白大褂恐惧症。我们初听都觉得不可思议,仔细想想,才悟出这是真正为患者着想的举措。白大褂脏人人都知道,所以我们很多医院规定,进食堂不允许穿白大褂,也没有医生会把白大褂穿回家,怕传染给家人,既然这样,为什么面对病人我们反而要穿最容易带菌的白大褂呢?据说欧洲不少国家都已经取消了白大褂。这点,在中国估计很难行吧。
英国的全国健康体系(NHS)是英国人引以为傲的全民免费医疗体系,不管你的收入、地位,所获得的医疗服务质量都是一样的。因此在英国住院,啥都不用操心,包括检查、治疗、药品、一日三餐、陪护等等都是免费的,连急诊也是免费的,但也并非完美无暇。它虽体现了人人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的精神,使得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免费的医疗,但也暴露出高花费、低效率的弊端。在这里,因无家可归而赖在医院里不走的“可怜之人”也不在少数,甚至在这里定居多年;在这里,一个早期肿瘤被等成晚期肿瘤的案例数不胜数;以至于政府不得不强行规定肿瘤病人必须在确诊两周内入院;在这里,择期手术病人必须耐心等待三个月左右时间,除非你自费去私立医院。我碰到过一个肛瘘病人,病人在手术室里全麻后主刀医生找不到病灶,回忆说是三个月前门诊看过,之后直到病人上了麻醉前也没有再做过肛门检查,主刀医生认为肛瘘经过这三个月已自愈,然后和家属谈话说“it is a good news,surgery is not required”.我想在中国肯定是一场医疗纠纷。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英国三个月的进修学习已告一段落。虽然三个月的时间如此短暂,但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使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同时也令我深切地体会到我们每个人工作牌背后那句“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深刻含义,从中的受益必将在我今后的整个医路历程及人生中产生深远的影响。(蒋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