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季节更迭,时间轮转,在这万物凋零的时节,我们的起居饮食、生活作息当与之调整。冬季养生重养“藏”,藏者,宜收、宜补、宜静、宜暖。
冬应肾气,固肾收藏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生长与生殖,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
四季中的“冬”与五脏中“肾”相对应。在冬季,肾虚之人易出现:腹背冰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女子月经量少、男子遗精早泄等症状,故冬季养生贵在养肾。
养肾即养先天之精,补先天之不足。冬三月,草木凋零,冰虫蛰伏,自然万物皆进入匿藏,以冬眠状态蓄养生命的活力。
《素问直解》中云:“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故冬季当顺应大自然“藏”的规律,好好养肾收藏,来年春天可预防流感等呼吸系统疾病。
冬令进补,来年打虎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以补为藏,守护正气。冬令进补有食补、药补之分。
从食物来看,平素多怕冷、四肢冰凉、腰腹冷痛之人,可多食温补食物,如牛肉、羊肉、鸡肉、狗肉等,以暖脾胃、益气血、强筋骨。
但若素来易上火、频发口腔溃疡、大便秘结者,宜多食凉补食物,如鹅肉、鸭肉、乌鸡、甲鱼等,以益气养阴、滋补肾水。
从中医五味的角度,冬季宜少吃咸,多食苦,即“减咸增苦”。可以适当挑选芹菜、芥兰、莴笋、苦瓜等苦味蔬菜以养心,益火补土而强脾胃。
冬季体虚之人可适当予以药补,以冬至前后至立春这段时间为一年中进补最佳,可根据个人体质差异,适当挑选野山参、冬虫夏草、石斛、阿胶、红枣、桂圆、枸杞、黑芝麻、核桃等补益之品。
早卧晚起,日出后动
古人倡导“天人合一”,冬季宜“藏”。起居生活当早睡晚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减少机体能量的耗散,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的潜藏。
然而生命在于运动,动能生阳,冬季宜静但也要动。冬季的早晨可睡个懒觉,把晨练时间适当推迟,必待阳光再运动。
建议一般户外活动在上午9点半以后到下午4点之前进行最为适宜。
宜选择动作幅度小点的有氧运动,比如慢跑、跳绳、太极拳、五禽戏、打坐、练功。运动以身微热为度,切勿大汗淋漓。
防寒保暖,未病先防
冬季属阴,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去寒就温”。
同时,冬天气温干燥刺激气道,老慢支、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频发;“寒性收引”,血管收缩,高血压、血管性疾病易加重;冬天血流缓慢,风湿关节性病、雷诺氏综合征等也常见。
因此冬季保暖很重要,尤其是上述病人。而今空调暖气等普及,温暖的同时也带来许多弊端,津液耗伤,长期过暖的温室亦不利于健康。建议每天适当开窗通风1-2小时,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
当然室内外温差增大,老年人出门更须做好保暖防寒工作。“寒从脚底生”,许多人有晚上泡脚的习惯,冬天倒适合泡脚,可以加点生姜、艾叶、红花等温通活血之品,改善足底循环,同时配合按摩足底涌泉穴,暖头暖足胜吃药。
隆冬将至,冬的潜藏又是春的开始。大自然就这样互为孕育,生生不息。
作者:中医科 傅丹旦
来源:学习强国浙江平台 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