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大年初九晚上
绍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护士长
吕科琼发了一条朋友圈
引来大量的点赞与评论
究竟是什么内容
让大家不吝赞美?
一起来看看
原来是一位医生
利用业余时间
在示教室显微镜下
用鸡翅膀进行着
极为细致的血管缝合练习
此情此景
被同事发现,随手拍下
引来了朋友圈大量赞美
??????
2月20日大年初九晚上,我们在神经外科示教室里找到了朋友圈里的主人公、“自带光芒”的医生——绍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裘天仑。
神经外科示教室的显微镜下放着一个鸡翅膀,在显微镜灯光下我们发现,鸡翅的表皮被剪开,分离出直径不到1毫米的动脉,血管被剪开并重新组合,最终完成“端端吻合”。
这段直径不到1毫米的血管被比头发丝还细的线环绕缝合了10针,两截血管形成了一个新的整体。裘天仑告诉我们,缝合针直径为0.1毫米,缝合线直径约0.03毫米。
▲肉眼可见非常细小的一根血管
▲显微镜视野下发现,血管已被缝合十几针
高倍显微镜下的缝合操作,需要操作者最大的专注力,面对细如牛毛的针与极薄的血管壁,操作者用四分之一头发粗细的线,来回穿梭,可以感受到手指最细微的移动,这时不但手要稳,就连呼吸也受到严格的控制,可以称得上“精雕细琢”!
“他日常有空就会苦练技术,鸡腿、鸡翅都被用掉N个了。”同事吕科琼用显微镜观察了“作品”,转头对裘天仑竖起大拇指:“缝得很平整!”
“熟能生巧嘛!”裘天仑笑着说,神经外科的显微手术者需要在显微镜下花费无数的时间和心血。而鸡腿、鸡翅的血管粗细跟人脑的血管相似,平时多加练习,也是为了在手术时更好掌握缝合力度和技巧。
据裘天仑介绍,目前,神经外科主要收治颅脑肿瘤、脑血管出血性疾病、脑外伤等患者,近些年,脑梗死患者比较多,这种病会导致患者出现言语困难、肢体无力、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甚至昏迷,危及生命。
“在颅内血管闭塞的情况下,只有通过颅内外动脉搭桥手术才能挽救患者的大脑。手术中医生通过显微缝合,把头皮上的血管搭桥到脑血管上,从而开辟新的血液通道。”裘天仑说,近几年医学界比较关注“颅内外动脉搭桥手术”这项技术,越来越多的数据证明这种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益处非常大。“目前,我们也在逐步开展,希望能为相关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福音。”
日积月累,方能游刃有余。
裘天仑,1994年毕业于温州医学院,从医26年时间里,他在神经外科领域潜心钻研,以工匠精神,从一位年轻外科医生逐渐成长为一位擅长神经外科领域疾病诊疗的专家,由他担任组长的诊疗组一年手术量约260台次左右,多年来,已帮助众多患者解除了疾病痛苦。
提起医生这份职业,他的脸上流露出自豪的神情,他说,庆幸自己所学,能以专业技能服务患者、挽救生命,这是最大的快乐。细节决定高度,严谨决定深度,对自己,他有一套严格要求,所以在业余时间就会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只有日积月累,方能游刃有余。我想,这是从古至今颠扑不破的真理。”裘天仑说。
精益求精,用心呵护生命。
裘天仑提起他从医过程中记忆最深刻的一位患者,多年前,一位30多岁的男性青壮年,因为意外导致脑外伤、心跳呼吸停止、双侧瞳孔散大,被医务人员以CPR抢救后当时恢复了心跳,但仍无自主呼吸,以呼吸机维持机械通气。
千钧一发之际,裘天仑与同事一起为他进行了急诊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这位经历了“鬼门关”的患者在EICU重症监护半个月,因各方面情况有所好转,转到神经外科普通病房,并后续进行颅骨修补术。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这位年轻的患者已是活动自如,恢复了正常生活。
“这个病人当时非常严重,家属也差不多认命了。但是在自主呼吸停止的情况下,医务人员又竭尽全力把他抢救了回来,做了几次手术后恢复得很不错。所以,只要有一线生机,任何时候,医生都不能放弃抢救的希望。因为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我们的拼尽全力,可能就是一次生命的转机与涅槃。”
“那光,
不是显微镜的光,
那是医生自己的光芒。”
在社会日新月异的当下,焦灼、匆忙与浮躁成为了普罗大众的关键词。看到裘天仑医生静静地坐在显微镜前,屏气凝神、一丝不苟,让观者犹如清风拂面。
手里的精雕细琢,心中的敬业勤勉,这一刻,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匠人精神的真谛。
来源:绍兴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