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社会面上感染新冠病毒的阳性人员逐渐增加,“冲击”最大的就是医务人员,全市各大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都面临着巨大考验,他们中很多人一边和“刀片喉”“水泥鼻”作斗争,一边加班加点。轻症的发着烧吃两片退烧药继续顶上,就连返聘专家、退休人员也都来帮忙,给同事们支持。
轻症人员一个顶俩
都是自发“早到迟退”
“可怜的楠阳,一只烧糊的‘沸羊羊’,下班后一放松,摔成这样都不告诉我!心疼死我了!” 这条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发布者是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唐志仙,她口中的楠阳是他们科的年轻男护士周楠阳。12月27日傍晚,带病上岗的小伙子下班回家途中,骑着电动自行车不小心摔伤了,虽然穿着厚厚的冬装,依旧把手肘蹭破了一大块皮。
“小伙子发烧3天了,脸红得像个胡萝卜,39℃,但是科室里抬病人、打针注射他依旧坚持着,工作时间连口水都顾不上喝,把请假同事的活都干了。”唐志仙告诉记者,周楠阳工作的时候很认真很仔细,照顾病人也很耐心,只是这几天因为发烧,动作有些机械和僵硬,看着都心疼。
“我们这里很多是高龄精神障碍患者,出现重症情况很多人无法清晰表达,有的患者会不停地吼叫、拍打床铺;还有的会突然出现打人、咬人的情况,都需要医务人员及时发现给予治疗。科室里7名医生和15名护士,工作的时候一个人管着两个人的床位,尽量给生病的同事休息的时间。”唐志仙的嗓音有些沙哑,她也在“阳康”中。
在这波新冠疫情中,绍兴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也收治了很多患者。该科主任李明晖告诉记者,他们科室的医务人员都“中招”了,有的症状还很重,但大部分体温正常就返岗,在高强度工作中,都是自发的“早到迟退”。
“一个诊疗组4个医生,负责18位患者。19日我发现自己‘阳了’,第二天高烧,第三天好了点,可我们组当天只有我症状轻点还能起床走动,我必须顶住。”28日中午,记者联系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诊医师苏美霞时,前一天晚上刚刚“阳康”的她又值了一个不眠的夜班。
“这段时间,患者多,特别是高龄老人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病情变化很快。昨晚,有个患者一直胸痛,心跳异常,做了B超和心电图,给了药物也一直反复,忙到凌晨4点终于稳定了,才能安心去休息一下。”苏美霞说,上周她当班的一个早上,科室里陆续接收了23个病人,交接完成所有新患者后下班,都过了中午。不过,她的同事们也一样辛苦,大家都习惯了忙碌。
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二)的副主诊医师杨剑烨也是从19日开始“阳了”,与此同时,整个科室里住院患者不断增加,从1个病区40多位,增加到两个病区六七十位,还都是重症患者,每天抢救之外,还要出门诊,去急诊会诊,工作量翻倍。“能多顶一会,多救治一个患者都是好的,大家一起扛过来。”她说。
退休返岗专家坚守一线
“余热”带来温暖和支持
“这个患者血小板太低了,马上要给他进行检查,做好处理工作。”昨天傍晚5点多,绍兴市人民医院血液病专家钟主任拖着疲惫的身体结束了一天的门诊。可是,他的工作依旧没有结束,他还要回到该院血液科病房看一下几个在接受治疗的住院患者,同时把新收治的患者交接给其他医生。作为该院的老专家,他退休返聘后忙碌在一线。
“这几天比之前好多了,但是依旧感觉咽喉疼痛、全身酸痛、精力不济,患者比原来少了些,但一天门诊下来还是感觉腰酸背痛。”该科主任医师刘忠民也是返聘专家,上周六也依旧坚持在门诊坐诊。他告诉记者,血液病患者本身体质比较弱,这段时间对他们来说比较危险,要尽量避免感染。
“上周科室里29个医生护士都陆续‘中招’了,老专家们也只休息了两三天,烧退了点就来支援同事了。”该院血液科主任封蔚莹说,老专家们除了每周的门诊,一周四天也会在病房里忙碌,查房、会诊、为患者制订治疗方案。
“工作的时候,医生护士精神都是高度集中和紧张的,有时无暇顾及自己的感受,等下班了,头晕、咽痛、咳嗽、乏力等症状表现出来,真的很不容易。”封蔚莹说。
26日,今年已经59岁的高红艳也重新回到了绍兴第二医院急诊外科抢救大厅,这里是她退休前工作的地方。虽然退休已经4年,但她依旧熟练地穿上隔离服、戴上N95口罩和面屏后,为前来就诊的患者测温、消毒、协助医生包扎。该院急诊科主任陈洁告诉记者,这段时间每天的急诊量都居高不下,高红艳是看到同事们日夜忙碌太辛苦了,自己要求返岗来帮忙的。这不仅仅是多了一个人手,更是给其他坚持的同事带来温暖和支持。
“我平时身体还挺好的,也‘阳康’了。能帮同事们分担一些工作,发挥一点余热挺好的。”高红艳说。
记者了解到,仅绍兴市人民医院退休返聘的专家就有30多位,大部分也依旧坚守在一线岗位上,与同事们一起奋斗在“抗疫”斗争中。
来源:绍兴晚报20221229
http://epaper.shaoxing.com.cn/sxwb/pc/column/202212/29/node_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