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形势下上了战场 第一战打了个措手不及
1940年,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根据中央的指示,新四军、八路军开始接近淮宝地区,共同开辟革命根据地。据了解,淮宝地区指的是洪泽湖以东,京杭大运河以西,高邮、宝应湖以北这片水网密布、地形复杂的地区。这里是皖北抗日根据地的咽喉,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而韦南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参加了革命。1941年,他来到淮宝县卫生队训练。“由于我们小时候都没有读过书,所以来到淮宝卫生队学习之后,一边学文化,一边学卫生知识,一共在那里待了有三个月的时间。”同年韦南凯就正式加入了淮宝县新四军独立团第三连,并在里面担任卫生员工作。
韦南凯告诉记者,虽然他在军队里面主要担任卫生员的工作,但在那个比较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有时候还是需要上战场的。
“这么长时间了,很多打过的战都不记得了,但第一次打日本人,我还是记忆很深刻的。”已90岁高龄的韦南凯,对于很多的战斗都已经记忆模糊,但唯独这第一次的战场经历让他记忆犹新,甚至于每一个小小的细节,他都能够娓娓道来。
韦南凯的第一次战斗是一次偷袭战。那时候,他随连队住在林码头城镇里,平时经常会有老百姓来向连队反应日军的恶劣行径。“那个时候,日本鬼子真是残忍啊,他们到处采取‘三光’政策,当时真是民不聊生,老百姓成天生活在恐惧中。”提起日军的恶行,韦南凯情绪显得有点激动。而韦南凯所在的第三连连长杨金标听闻老百姓的抱怨之后,派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侦查之后了解到,在当地平桥河的东边住着日军主力,而在河西边则是日军比较分散的一些兵力和一部分的伪军。于是杨连长决定先打桥河西边的尼姑庵(里面住着日军和伪军)。
“我们那时候整个连大概有100多人,他们很多都是山西过来的八路军,由于我们与敌人分散在一条湖的两岸,因此在袭击敌人时我们得先跨过这条湖。”韦南凯说的这条湖,据他介绍有十多里宽,因此所有的战士筹集了很多的船,在一个下着毛毛细雨的深夜出发了。整个的行动都是临时决定并秘密进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敌人打个措手不及。
上了岸的韦南凯和自己的战友们,都蹑手蹑脚的行走着,突然看到前方有两个哨兵在那里打着瞌睡。“我们这边的两个战友直接就上去解决掉了这两个哨兵,整个过程一点动静都没有,里面的人还在呼呼大睡什么都不知道呢!”在韦南凯的心中,这两个战友代表的是他们整个连的军队实力。
在解决掉站岗的哨兵之后,整个连队的战士将敌人包围了起来。
“不许动,再动就开枪。”随着一声踹门的巨响落下后,战士们控制了所有敌人。
“这一次偷袭战,是我第一次打鬼子哩!”这一次平河桥西岸尼姑庵偷袭战的胜利不仅鼓舞了当地的老百姓,也给了第一次上战场的韦南凯莫大的鼓励。
军医事情多 除了打战还要造炮弹
据韦南凯介绍,当时新四军和八路军的炮弹经常会供应不足,因此除了一些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前线战士,在整个军队里面,后勤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因为韦南凯有一定的医疗知识,他便被转移到了当时位于泗县和五合县附近的新四军第七军分区军工科的医务室工作。
当问起韦南凯在军工科平日里是不是就做些处理伤员的工作时,他显得有点激动:“那个时候哪分的这么清楚,我们平时没有事情就会经常去军工科下面的木工组、炮弹组等部门学习,时间久了,什么手榴弹、地雷我们都是会造的。”
当时的整个军工科规模很大,而所有的战士们也都分工明确,他们有的要削木头、有的要等炸弹冷却后再把沙翻出来。而在他们之中,也时常会有韦南凯忙前忙后的身影。
在当时,制作炸药的原料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一些投掷下来的一些未经引爆的炸弹。“这些炸弹里面往往都会有很多的炸药,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炸药再去制造一些手榴弹或是其它武器。只是这样的工作往往都会存在一定的危险。”韦南凯口中的危险也确确实实的发生过,有一次大家发现了一颗1000多公斤的炸弹,在所有的战士都激动兴奋之时,却不曾想到危险就要即将来临。当战士们挖好了坑,取出了炸药之后,一个姓傅的技师由于一时的大意,将炸弹引头上的撞针碰掉了,这直接导致了炸弹当场爆炸,而在场的技师和团长也都牺牲了。
“我们那个时候,既要做军医的工作,也要去帮忙做一些炸药,这些都是为了能够给前方战士们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多少年过去了,韦南凯依然很是感慨。
战争很残忍 是家人一直鼓励着我
韦南凯的父亲,在他九岁那年就因病去世了,母亲就成了他整个生命的引导者。当看到自己的家乡被日军占领并大肆烧杀抢掠时,韦南凯有了参加革命的想法。1941年,家乡的很多青年都被动员参军,韦南凯在母亲的鼓励下,就正式参加革命,整个抗日战争中,一共打了三四年的游击战。
“那个时候,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日军的轰炸,他们的轰炸不分地点,到处都是他们造成的惨状,我参加革命,真的是我母亲鼓励了我,她告诉我对抗日本鬼子,是必须要做的事。”韦南凯母亲就这样用简单的几个字告诉了他要懂得奉献。
而韦南凯的这一选择,让他在战场一呆就是好多年,但他从没有过后悔,只是那时身边走了太多的战友,失去了太多。而作为军医,每天都会目睹很多受伤的战友。“我还记得那时候有一个战士,当时在战场上受了很严重的伤,整个腿都已经粉碎性骨折,那个时候我能做的就是想尽办法帮他止血,保护好伤口。”像这样帮战友处理伤口的经历,韦南凯几乎每天都要去经历。
战争时残忍的,但当胜利到来时,所有人都欢呼雀跃,十分兴奋。韦南凯在得知抗日胜利时,心情非常激动,“那个时候在得知鬼子投降后,到处都是庆祝的活动。”
记者手记:
抗日战争爆发时,韦南凯还只是个孩子,十几岁的年纪就要去亲历很多的生死离别,当记者问起这一段段往事时,老人总会努力试着回忆那一段段往事,只是太多的记忆被时间所消磨掉了。但偶尔总有一些事情、一些人物的片段在老人的大脑中迸发出来。
老人的讲述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时间本无情,是我们赋予了它情感。正因为如此,老人的抗日故事值得让后人去了解去体会。如今的韦南凯老人已经90岁的高龄,对于曾经熟悉的战场生活,现在忆起来更多也是从容。我想,这是一个老兵对于战争、对于和平最为深刻的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