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工作- 党建在线- 党建动态- 新四军让我重生——新四军战士凤玉华的抗日故事

新四军让我重生——新四军战士凤玉华的抗日故事

2015-09-02 阅读量:1362 作者: 作者科室: 编辑: 编辑科室:
人物简介:凤玉华,1929年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凤家坳村,1945年2月投奔新四军,参加敌后抗日游击战争。1946年起,先后参加了著名的涟水、孟良崮、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1949年,她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6月至1950年12月,她一直在新四军第七师负责医务工作。1988年4月于绍兴市人民医院离休。

 

“小老四”到凤玉华 是党让我重生

 

  说起凤玉华的从军道路,不得不追溯到上世界的20年代。安徽省无为县凤家坳是一个只有三十余户人家的小村庄,而凤玉华则出生在村里一户特别贫穷的农户家,出生那天,父母面对小玉华一点也开心不起来,她的母亲看着忧心忡忡的丈夫再看看家徒四壁的家里,只能唉声叹气,哪还有什么心情给她取个名字呢?就这样,直到凤玉华16岁参加革命的那一年,她就一直是个吃不饱饭的“小老四”。

  说起参加革命前的那段艰难岁月,凤玉华直到今天想起来还是心有余悸的,“记得有一次,外出乞讨的姐姐回家看到我脸色发白吓坏了,其实我是在梦中梦到了美味的大米汤,想着不要很快的咽下它,要把美味永远留在嘴上,于是我一直屏着呼吸。”

  即便一家人感情很深厚,但最终却抵不过贫穷的冲击,在凤玉华5岁那年,她被以10块钱的价格卖给了一户姓魏的人家。

  说起凤玉华与新四军的缘分,不得不提到她的姑妈。1945年的一天,由于和魏家婆婆起了冲突,正好被路过的姑妈看到了,因此姑妈就把凤玉华带到了自己的家里。当天晚上她和姑妈提起了新四军,只是那时的姑妈很担心小小年纪的她会遇到什么危险,但当时的凤玉华非常坚定的表示要去参加新四军。“我那个时候就跟姑妈说,为国而死,我也虽败犹荣。”

  1945年2月的一天,16岁的凤玉华光着脚,涉水越岭五十多里路来到了王家村新四军驻地,要求加入新四军。“当时驻地的领导看到我还是个孩子,瘦不拉几的,就打量着我,告诉我当兵可是要吃很多苦的。”凤玉华提起那天的情形说道。面对质疑的驻地分队指导员,凤玉华伸出了因做农活而早已泡烂的手,并表达了坚决入伍的决心。其实,从小在苦水中浸泡过来的凤玉华,是最知道“苦”的含义的。

  待凤玉华正式入伍后没几日,就已经爱上了军队的生活,“那个时候后勤部给我安排了住宿,八人一间的小土坯房子,上下两层床铺,虽然简陋但很整洁。”来到部队后的前几个月,凤玉华一直在后勤部负责一些后勤工作,而最让她感到开心的是,来到部队不久后,她有了自己的名字,“那个时候我们部队的王教导员看我没有名字就给我取了个名字,从此‘凤玉华’这三个字便伴随了我一生,我的名字源于革命,这一生之中,我都非常珍惜它。”

 战场上救治了很多伤员 在部队里学会了读书认字

  1945年,由皖南支队扩编为七师七纵的新四军,开赴皖江地区开展艰苦卓越的敌后游击战。新四军一方面要正面狙击日本侵略军,一方面还要经常受到伪军的袭击。16岁的凤玉华也成了新四军七师的一员,奋不顾身的投身到了一场场的战斗中。当时她被分配到了卫生队担任占地卫生员,虽然那个时候的她年纪尚小,但在战场上抢救伤员这一块,她可一点都不马虎,每天面对被送往驻地的各个伤员,她都是细心的帮忙着处理伤口,至于那些重伤的伤员,她也是夜以继日的护理着。

  凤玉华表示,当时的整个战争状态是十分残酷的,新四军不仅在作战军队数量上敌众我寡,在武器装备上更是敌优我劣。“那个时候如果没有老百姓舍生忘死的掩护,七八个凤玉华也早已‘光荣’喽。”说起那时的战时经历,凤玉华变得有几分激动,“现在你们是感受不到那个时候战争的严酷性了,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受到生死攸关的考验,围剿、搜捕新四军、共产党员是经常的事情。”

  说起老百姓对于当时新四军的帮助,凤玉华想起了在1945年四五月份的一天,当时她正在王家村驻地处理一些伤员的伤口,突然伪军过来偷袭,由于当时情况的十分紧急,集体突围已经不可能了,因此凤玉华将一些伤员乔装成老百姓,分散到了村后山沟的密林中隐藏了起来,使得所有的伤员都成功的脱险,而这次所有伤员的成功脱险,也少不了当地百姓的事先通知以及事后的巧妙掩护。据凤玉华介绍,像类似这样的老百姓帮忙的事情太多了,在记忆中数不胜数。

  “那个时候由于我们和老百姓都有着很亲密的联系,他们也都愿意来帮助我们,这使得在很多危险的境况下,都是由老百姓们帮我们化险为夷了。”提到当时的老百姓,凤玉华表达出了满满的感激之情。

  在抗日战争的那些岁月里,平日没有伤员的时候,新四军七师的洪军医、陈军医都会抽空教凤玉华和其他的小战士们认字算术。“那个时候,一根树枝一堆沙子就充当了笔和本子,老师就在上面教我们读书认字,从盘古开天辟地说起,老师们诲人不倦的教导着我们。”每每回忆起此情此景,凤玉华总会无比深情的说道。

  虽然凤玉华在抗日的战场上只征战了几个月,但她一直把这几个月当做是改变她人生、给了她重生的几个月。

  记者手记:

  采访凤玉华老人是在一个下着绵绵细雨的上午,当记者走进老人的家门时,老人已经在家等候多时了,看的出来老人是个细心的人。如今86岁的凤玉华头发已经花白,但一说话,语气里的倔强还是可以听得出来的,想必这都是战场对老人磨练的结果。

  当老人回忆起曾经的战场岁月时,整体的思路都很清晰,从自己的家庭一直到参加新四军,每一个故事的每一个细节,老人都记忆犹新,毕竟那些岁月在凤玉华看来都是自己人生的一笔财富。不管是贫穷的家还是充满爱的军队,这些都曾给过她爱和帮助,老人的话语间也是充满着感激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