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内科成功开展首例肾动脉造影下支架植入术
2013-08-06
阅读量:1444
作者:
作者科室:
编辑:
编辑科室:
7月30日,肾内科在介入科全力支持下成功完成一例“局麻下行腹主动脉、左肾动脉DSA造影+左肾动脉支架植入术”。这是我院开展的首例肾动脉造影下支架植入术,不仅为绍兴地区肾动脉狭窄患者带来了福音,同时也体现了肾内科对治疗这一类疾病的技术有了较大进展。
该患者是一位74岁女性,嵊州人,因“血压高、浮肿、肾功能不全” 在嵊州住院治疗一个月,后因血压不能控制转至我院急诊。老人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有糖尿病史10余年。当时测血压200/140mmHg,腹部动脉16层CT成像提示腹主动脉多发斑块,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混合性斑块伴管腔轻度狭窄,左侧肾动脉混合性斑块伴管腔明显不规则狭窄,生化提示肾功能异常。入院后予多种类降压药联用,血压仍持续较高,肾功能示CREA 160.7 umol/l。科副主任王时敏医生认真查阅文献,科室进行了讨论并请介入科赵振华副主任会诊,决定行肾动脉支架植入术,改善肾脏缺血状态,从而改善持续的高血压延缓肾功能减退。但是这种手术难度较大,且患者肾功能异常,需警惕造影剂肾病的发生,风险较高。经过仔细的研究科室制订了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处置及护理方案,在介入科医师支持与共同努力下,成功完成了这例高风险的左肾动脉支架植入术。手术后第二天复查肾功能好转,CREA 103.8umol/l,血压渐趋稳定。
肾动脉狭窄是继发性高血压中常见的病因,是指一侧或两侧肾动脉主干或主要分支狭窄,引起肾血流量减少或肾缺血,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引起的肾血管性高血压表现为加速性或恶性高血压,以舒张压增高为主,使用一般降压药物难以控制,或对药物治疗反应较差,它能促进肾素、血管紧张素II、醛固酮系统的分泌,最终导致高血压和进行性肾功能衰竭。超过90%的肾血管病变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 atherosclerotic renal artery stenosis,ARAS)是慢性进展性疾病,几乎超过一半的患者在诊断5年内狭窄程度加重,并且在此期间内, 1/5的患者肾动脉狭窄达到临界狭窄程度≥60%,出现肾萎缩和肾功能衰竭。
随着人口老龄化,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正在逐年增高,动脉粥样硬化型肾动脉狭窄发生率也大大增加,是导致老年性继发性高血压和缺血性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甚至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腹主动脉、左肾动脉DSA造影+左肾动脉支架植入术具有直视下操作、恢复快等优点,国内外报道该介入治疗已经逐渐成为治疗肾动脉狭窄的主要手段,对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疗效肯定,并有一定的肾功能保护作用,但肾科医师对患者能否可以进行该项技术的评估及术后的治疗跟踪要求很高,所以目前国内仅少数医院能开展此类手术。 (肾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