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食材之一,但前不久,绍兴小伙小孙却因吃了一顿海鲜变成了“小黄人”,住进了绍兴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两周前,36岁的小孙发热了,最高体温达37.9℃,伴有鼻塞、流涕、咳嗽、咳黄白痰、乏力等症状。一开始,小孙以为自己是感冒,但服用感冒药后情况不见好转,还出现了皮肤变黄、尿黄、腹痛等问题。一天,小孙照镜子发现,自己的眼白也变黄了,赶紧来到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抽血检查后,医生发现小孙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达6400U/L(正常人小于40U/L),足足高了100多倍,这是肝功能衰竭的表现。
是什么原因导致小孙肝功能如此进展?经过询问和排查,小孙无其他药物、酒精等损伤肝脏的行为,只是在发病前和朋友一起聚餐,吃了海鲜。医生立即安排相关检测,最后小孙确诊得了戊型肝炎。经过住院一周的治疗,小孙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下降到340多U/L。出院后,小孙经过休养,已经没有大碍。
该院消化内科主任秦月花介绍,正常情况下,吃海鲜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海鲜是被污染的或未做熟的,这样的海鲜很容易感染戊型肝炎。
戊肝可以预防吗?秦月花表示,戊肝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除了戊肝患者、亚临床感染者为传染源,牛、羊、猪、狗、猫等携带戊肝病毒也可成为戊肝的传染源。因此,饮食上要避免吃生腌海鲜,家中生熟厨具要分开,日常要注意水、食物的卫生等。此外,接种戊肝疫苗是预防戊肝最有效的方法。一旦出现乏力、尿黄、纳差等症状,要赶紧就医,积极治疗。
新闻来源:绍兴晚报 2023年11月20日
媒体链接:http://epaper.shaoxing.com.cn/sxwb/pad/content/202311/20/content_498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