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都有市人民医院的专家下来给我会诊,在这里很放心。”昨天,斗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病房内,护理人员正在为66岁的陈师傅打营养针。住院14天来,绍兴市人民医院的肿瘤科、康复科、营养科医生先后给他会诊,认为营养针是可行的治疗方案。
和陈师傅一样,从人民医院“下转”而来的病人最近有3例。这种联合病房是越城区医疗卫生领域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标志性配置。
床位使用率,增长一倍以上
过去,不管大病小病,大家都喜欢往大医院跑,社区医院“空荡荡”,市级医院“一窝蜂”。“联合病房开设一年来,这一情况明显改善,现在大家都把视线转移到了社区医院。”昨天,斗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科科长尉建军说,截至目前,医院已上转病人215人,下转155人,床位使用率通常保持在90%以上,是联合病房开设前的一倍以上。
为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满足群众“家门口”健康需求,去年,绍兴市人民医院和越城区多家基层社区医院共建“联合病房”,把病情相对稳定慢性疾病或康复期患者的治疗下沉到社区医院,并为联合病房提供人才、技术、设备帮扶支持,在大幅减轻市级医院负担的同时,进一步破解基层社区医院住院部“优而闲”的问题。
斗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病区原开放床位30张。去年6月20日,借“联合病房”开设之际,中心对病区提升改造,将床位扩充到了58张。“此前30张床位,利用率最高的时候也就20张左右,很多患者心存顾虑。”尉建军说,联合病房启用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上下联动,人民医院的“流量”给社区医院带来了“留量”。
在实现患者“家门口”看专家的同时,也进一步畅通了“上转”的绿色通道。前天下午,76岁的朱大爷因为肚子痛,来到斗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果一查,竟然是肠穿孔。门诊医生马上通过“联合病房”联系了市人民医院的医生,最终将该患者转诊至市人民医院治疗。“当天晚上医生就给病人进行了急诊手术,一点没耽误。”尉建军说。
家门口看专家,从“1”变成“10+”
无独有偶。今年2月份,正在家里休息的傅建兴医生接到患者徐先生咨询电话。45岁的徐先生患有高血压、高血糖,平日里忌口较少、病情控制不良,生活习惯较差,自诉流口水伴左侧肢体无力8小时。傅医生听完徐先生的症状,意识到情况不妙,当即在联合病房微信群通报情况……当天晚上,患者确诊高血压脑出血后立即收入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病房,32分钟生死竞速,挽救了患者生命。
一位患者因肚脐周边一个乒乓球大小的肿物存在10余年,前不久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找到外科主任田建峰。入住“联合病房”后,田医生联系了市人民医院血管疝外科的唐黎明专家医生,后确诊为脐疝,两人配合,对该脐疝进行了无张力修补。田医生说,当天的手术填补了中心外科手术中脐疝技术的空白,以后这样的手术基层医院就可以开展。很多医护人员都深有体会,“联合病房”开设以来,很多技术都“联”下来了,实实在在提升了医护人员的诊疗水平。
“通过区域优质医疗整合,在实现患者上转下诊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该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联合病房”启用之初,“联合”的只是创面修复专科、造口疑难伤口护理等,但这一年来,人民医院的疼痛科、营养科、肿瘤科、骨科、肛肠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血管外科等10多个科室的专家纷纷加入了“联合病房”,进一步推动病房功能升级,如今已成为“1+N”的大综合病房。
在多学科专家的示范带教、现场指导下,该中心的首诊能力、救治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能力明显提高。下一步,双方还将进一步深化合作,推动更多科室专家“联”起来,让更多群众家门口享受更多优质医疗服务。
新闻来源:绍兴日报 2024年7月5日
媒体链接:http://epaper.shaoxing.com.cn/sxrb/pad/content/202407/05/content_537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