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作为人体在力学上的重要枢纽,支持着行立坐卧等日常功能的完成。随着年龄增长,膝关节软骨逐渐失去弹性与光滑度,容易引发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生活的常见疾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中,约50%患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7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80%。本期健康大讲堂,我们邀请到绍兴市人民医院骨科关节病区主任医师李宏斌科普相关知识。
岁月蹉跎的关节病变
正常情况下,膝关节软骨光滑有弹性,在相连骨之间起到增加缓冲、减少摩擦的作用。“随着年龄增长及其他因素,膝关节软骨产生退变、磨损甚至脱落,关节边缘形成骨刺,滑膜出现炎症。”李宏斌解释,这些病理变化会导致膝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怕冷,引起耳熟能详的“老寒腿”,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作为一种慢性、积累性关节疾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导致的病理变化结果。
在复杂多样的病因中,年龄是首要因素。“年龄增长带来关节软骨营养物质供应减少,软骨修复和再生能力下降,膝关节软骨磨损不断加剧。”李宏斌介绍,过度肥胖、膝关节急性损伤、不良姿势、剧烈运动、先天性或后天性关节畸形等,也会增加膝关节过度负荷,加速软骨的磨损与破坏,增加该病年轻化趋势。
遗传因素、人体激素与生活环境也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病的重要推手。部分患者由于遗传,关节软骨的结构与成分存在缺陷,易发生退变。“激素失衡、家务承担、女性骨盆结构等因素,让该病的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李宏斌强调,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影响软骨代谢,发病风险大大增加。此外,长期寒冷、潮湿的生活环境也会诱发类风湿关节炎等炎症性关节疾病,引发或加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疼痛背后的连锁危害
李宏斌表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最直接的临床表现是膝关节的疼痛、僵硬、肿胀。患病初期,疼痛多在上下楼、下蹲起立或负重等特定情况下出现。随病情进展,疼痛加重多发,产生于平地行走、静立休息、夜间躺卧。晚期可能出现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导致跛行,甚至丧失行动能力。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从起病到产生严重后果,存在5至20年的漫长发展过程。间断性疼痛症状,让多数人忽视而耽误治疗。”李宏斌介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会由疼痛引发一系列间接危害,如活动受限、肌肉萎缩、睡眠不足、心理抑郁、跌倒风险增加、自理能力降低等,甚至加剧老年人三高风险。李宏斌门诊时经常遇到因膝关节疼痛减少运动外出,导致体重增加,最后患上高血压、糖尿病等“富贵病”的患者。
世界卫生组织把每年10月12日确立为“世界关节炎日”,目的就是提醒人们重视关节炎防治,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防止致残。
分级分期的阶梯防治
鉴于多因素交织、多病程表现的慢性病特征,对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实施阶梯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疼痛程度、活动能力、影像学表现,分级分期采取针对性治疗。
“根据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程进展的不同阶段,治疗也划为四个阶梯。”李宏斌解释,第一阶梯强调非药物治疗,如进行健康教育,采用直腿抬高、游泳、热敷等运动物理治疗,借助拐杖等行动辅助,以缓解轻度疼痛。第二阶梯则采用药物治疗,包括口服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必要时进行关节腔内注射,控制炎症与疼痛。若疗效不佳,进入第三阶梯,进行关节镜清理、软骨修复及截骨术等保膝手术来缓解病情。对于晚期严重病例,则考虑第四阶梯的膝关节单髁或全膝关节置换术,重建关节功能。
“人老腿先老,腿勤人长寿。”除了阶段性治疗,科学认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及时采取有效预防,对维护关节健康、提升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李宏斌建议,首先要控制体重,进行科学适度运动,减轻关节负担,如进行直腿抬高、靠墙静蹲、游泳等运动,强化膝周肌肉力量,提升关节稳定性,并坚持均衡健康饮食,保障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均衡摄入,促进骨骼健康。同时要保持正确体态姿势,预防关节外伤,避免久坐久站久蹲,并注意保暖,以防寒冷加剧疼痛。已患病者更需调整生活方式,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康复。
最后,定期进行膝关节检查也是预防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重要手段。李宏斌曾接诊大量这类患者,如其中一位64岁长期从事重体力农活,导致膝关节软骨磨损、O型腿形成的男性患者,后及时为其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现已恢复自如。“通过X线、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及早发现膝关节异常,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李宏斌建议,尤其是中老年人、肥胖者、有家族遗传史或长期从事膝关节高负荷工作的人群,更应定期进行膝关节检查评估。
新闻来源:绍兴日报 2024年8月23日
媒体链接:http://epaper.shaoxing.com.cn/sxrb/pad/content/202408/23/content_545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