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生命体征瞬间消失……近日,依托顶尖的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为核心的生命支持体系,历经多学科协作,一位急性心肌梗死危重患者在绍兴市人民医院镜湖总院医护团队的精心救护下成功化险为夷,最终转出ICU,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70多岁的王大爷是一位心脏病的老患者,几年前曾因冠心病安装过八九个心脏支架。不久前的一个下午,王大爷再次因为胸闷、乏力等症状被送入绍兴市人民医院镜湖总院急诊。
“入院后,他病情加剧,突发室颤,血压几乎没有,心脏骤停,就是急性的心肌梗死症状。”绍兴市人民医院镜湖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孙雪东回忆说。
一场激烈的床旁复苏立即展开。紧急除颤,持续心肺复苏……一系列措施上去,王大爷虽短暂恢复了心律,但心脏功能已濒临崩溃,循环难以维持,死亡阴影依然笼罩。关键时刻,重症医学科团队临危受命,成为患者生命的最终守门人。
孙雪东说,基于对病情的精准判断,科室迅速达成共识:必须立即启动最高级别的生命支持——VA-ECMO(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为衰竭的心脏按下“暂停键”,为后续治疗争取最后的机会,但这个决策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和责任。凭借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技术底气,他和团队毅然接过了这一重担。
指令既下,训练有素的ECMO团队迅速集结。置管、预冲、连接、转机……一系列操作在紧张有序中一气呵成。ECMO系统成功运转,暗红的静脉血经体外膜肺化为鲜红的动脉血回输体内,患者的氧合和循环指标迅速得到改善。这座由镜湖ICU团队搭建的“体外生命桥梁”,成功稳住了即将崩塌的生命基石,将患者从死亡边缘强行拉回。整个过程不仅是对技术的极致考验,更是团队默契与速度的完美展现。
心脏功能的暂时替代只是第一步。如何解决冠脉堵塞的根本问题,是决定患者最终预后的关键。因此,还要对患者进行一次冠脉置管开通的紧急介入手术。在此过程中,ICU团队并未缺席,携带转运呼吸机、监护仪及微量泵等设备,全程护送患者到介入导管室,实现了从ICU到导管室的“生命护航无缝衔接”。在手术过程中,ICU医师严密监测ECMO运转情况、抗凝状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紧密沟通,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确保了在极度脆弱状态下的手术安全。
术后返回ICU,更是考验的开始。ECMO的管理如同一场“走钢丝”,需要精准的平衡技术:流量、抗凝、感染预防、内环境稳定、器官功能保护……任何一环的疏漏都可能前功尽弃。孙主任说,镜湖重症医学科组建了专门的治疗小组,24小时不间断地守护在床旁,依据实时监测数据,精细调整每一个治疗参数,确保心肺支持效果最优。
在团队不懈努力下,患者的心功能一天天恢复,肺脏情况逐步好转,意识逐渐清晰。经过严谨评估,团队最终成功为患者撤离了ECMO和呼吸机。
让人意外的是,几天后,在患者转到其他病房时,患者女儿手捧一面亲自设计、精心制作的锦旗来到了镜湖重症医学科,激动地向科室孙雪东主任等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表示感谢。锦旗上写着一个大大的“牛”字。王大爷的女儿说,这个字承载着他们一家的感激之情,也诠释了医护团队敢于担当、永不言弃的“牛”精神。
新闻来源:绍兴日报 2025年9月16日
媒体链接:http://epaper.shaoxing.com.cn/sxrb/pc/column/202509/16/node_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