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85岁的陶爷爷术后从绍兴市人民医院镜湖院区出院,临别之际,他紧紧拉着科室医护人员的手,不停比画着,表达着真挚的感谢。住院20多天,医护人员用独特的方式,给了无声世界里的陶爷爷无限温暖。
今年8月份,陶爷爷因结肠癌住进了绍兴市人民医院镜湖院区普外科(胃肠)/介入科的病房。由于病情较重,他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陶爷爷是一位听障患者,术后的各种不适让他陷入了极度的烦躁之中。因无法言语只能艰难比画,每一次沟通都让他心力交瘁。
“手术后,我们需要了解患者的一些身体状况,比如术后肛门是否能正常排气。但由于老人听不到我们的话,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每一次沟通都非常困难。”该科室护士长钱满飞无奈地说。有时,老人会因沟通失败而用力捶打床沿,眼神中满是痛苦与焦虑。
“我进去就看到他躺在床上不断做手势,发不出声音,眼神特别无助。那一刻我就知道,常规的护理流程在这里行不通,我们必须先‘破译’他的沉默。”陶爷爷的责任护士蒋宁芳回忆起初见老人的场景时,依然记忆犹新。
陶爷爷是孤寡老人,只有远房亲戚,很难通过家人解决沟通问题。医院也请教过手语专家,可陶爷爷打的手势也并非正规手语。面对难题,该科室医护人员集体头脑风暴,利用休息时间创作了一套“爱心沟通绘本”。“这张表示可以喝水,这幅表示排气通畅……”钱满飞说,漫画由多位科室医护人员的子女手绘,不仅充满童趣还实用,很快成了陶爷爷专属的“沟通神器”。他通过指认图画准确表达需求,护士们也能及时响应。有了绘本,陶爷爷情绪明显平稳。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陶爷爷的病情稳定了很多,从一开始的术后禁食,逐渐过渡到吃流质、半流质。于是,该科室护理团队又增加了面、芝麻糊、打蛋、粥等为主题的漫画,通过图片告知老人可以吃哪些食物。
此外,医疗团队在护理过程中,还常常用上比“语言”更有力的方法。护理人员会用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温暖的笑容、一次轻轻的握手,去传递关心和关爱。蒋宁芳每次巡视完病房,也总会在陶爷爷床边多待一会儿,微笑着伸出手安抚老人。而这时,陶爷爷紧绷着的心也会微微放松下来。
“我们的微笑和耐心,是他们最好的安定剂。老人虽然听不见,说不出,但他能从你的眼神和表情里读出关心。”蒋宁芳感慨道,陶爷爷出院前拉着护士的手表达谢意的场景,令人动容。
新闻来源:绍兴晚报要闻版 2025年9月17日
媒体链接:http://epaper.shaoxing.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