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教学
Research and Teaching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教学 > 创新团队

新团队

Innovation Team

医学影像学创新团队

医学影像学创新团队是由“功能分子影像、介入诊疗、影像人工智能与转化医学”三个亚专业组成的综合性技术创新团队,所在学科是第二批优秀省市共建重点学科,绍兴市领先学科,首批市级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培训基地,首届绍兴市文理学院医学院优秀教学团队,绍兴市影像会诊中心,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国产大型医疗设备应用示范基地。团队技术力量雄厚,专业技术队伍结构合理,共有人员20名,其中核心团队成员7名,具有博士学位2名,硕士学位11名,高级职称10名。临床诊疗及科研技术水平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部分项目处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目前开展的创新技术有:

功能分子影像:研究内容:(1)功能分子影像学参数在肿瘤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如定量参数无创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相关蛋白VEGF 、EGFR、PD-L1表达,功能分子影像定量参数评估乳腺癌患者相关蛋白(VEGF 、Ki-67、PD-L1)的表达等。(2)功能分子影像学参数在恶性肿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如影像学方法早期预测结直肠癌患者肝转移灶;(3)功能分子影像学参数在肿瘤治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如影像组学参数评估肺癌微波消融疗效,PET-CT在肝癌TACE治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本团队作为绍兴市医学影像会诊中心,近年举办了20余次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在市内及省内外宣传本团队肿瘤功能分子影像学的研究成果,获得相关科研课题30余项。本团队首次验证了超高场强(3.0T)磁共振与FDG/FES PET分子影像指标评价子宫肌层肿瘤ER介导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中的主要蛋白表达的可行性与可靠性,为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动态监测治疗疗效、预测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提供客观依据,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该实验成果获绍兴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浙江省卫生科技奖二等奖。此外,团队所在中心,正式上线全市域远程人工智能影像诊疗平台-5G+AI区域影像人工智能诊断平台,平台相关成果“基于区域性5G+AI一次胸部低剂量CT对五大慢病的筛查”获得2024 第二届全国数字健康创新应用大赛医学人工智能主题赛三等奖。

介入诊疗:研究内容:(1)新型材料在介入诊疗中的应用:如肺小结节胸腔镜术前医用胶定位的推广及普及;载伊立替康栓塞微球联合全身静脉化疗治疗中晚期小细胞肺癌;(2)新设备在介入诊疗中的应用:如CT、MRI联合三维超声在介入治疗导引中的应用。(3)介入新技术的应用:如放射性粒子支架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动脉栓塞治疗前列腺增生。本团队所在影像学科为浙江省肿瘤微创联盟常务理事,在省内介入诊疗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已开展了多项特色介入诊疗技术,肺结节多模影像诊断与微创介入治疗,肿瘤射频、微波消融治疗,肿瘤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子宫肌瘤、肝血管瘤、前列腺增生微创介入治疗,门脉高压TIPS治疗,胆道PTCD/支架等微创介入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外周血管成形、支架等介入治疗。为了向各个基层医院及省内外医院推广本团队的特色介入诊疗技术,为加速该诊疗技术的普及,团队已对已在本院应用的医用胶定位、子宫动脉栓塞、微波消融等技术进行培训推广,发挥介入微创治疗优势,在本地区起到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影像人工智能与产品转化:研究内容:(1)影像人工智能;(2)介入器械、耗材的研发;(3)辐射安全器械研发、临床试验;(4)影像设备创新。团队目前重点开展辐射防护与介入诊疗器材的创新研究应用。目前已积累了较多数量专利,近年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已转化2项专利(自动回缩式防护巾、辐射防护系统);在介入手术医生防护方面,已完成悬浮式防护服的制作,测试及临床使用,达到了较好的防护效果,并成功转化,发表相关文章1篇。在患者防护方面,本团队已有更优化的防护装置获专利。更加实用的介入器械、耗材及创新性影像设备完成申报预案。影像人工智能方面已与北京安德医智、数坤科技、杏脉科技等人工智能公司建立合作,共同开发和推广影像人工智能产品在临床中的应用。目前在肺结节、肺炎、冠脉、脑血管疾病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应用。并正式上线全市域远程人工智能影像诊疗平台-5G+AI区域影像人工智能诊断平台。

团队紧跟精准医学发展方向,目前重点开展功能分子影像、介入诊疗与影像人工智能与转化医学;以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相结合,近五年获得省科技厅及省自然基金项目4项,厅市级课题30余项;获得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一、二等奖各一项,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一项。在学科权威学术杂志 《J Nucl Med》、《Eur Radiol》、《Eur J Radiol》等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最高6.24分,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并获得嘉奖。